心理学专家教你如何克服害羞
你是一个害羞的人吗?如果大多数认识你的人用“腼腆“、”羞怯“、”安静“来描述你的个性,那你可能有些害羞。其实每个人都有害羞的时候。无论年龄,害羞和社交恐惧是很常见的。但是如果你因此无法和他人建立联系,那你可能需要克服它。
注册临床心理学家Patricia Farrell博士说,如果你说“我希望我本来可以”或者“对不起,我不能”,这些话其实表示你失去了机会。害羞是可以克服的,一开始会觉得不容易,但是万事开头难,克服了以后就好了。
破壳
Kelly Sullivan从小学起就非常害羞,害怕和别人说话。她有个很开朗的朋友,这样在公众面前她就可以保持安静。但她搬了家后不认识任何一个人,她意识到她应该逼迫自己要战胜面对众人和与他人说话的恐惧心理。有趣的是,她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让她去教书。她说,书本曾经是她逃避社会的工具,这也成了她用这种方式教他人沟通的工具。后来,她成了中学老师。
害羞对健康的危害
害羞的人破冰很慢,也不情愿融入集体。他们和陌生人交流会很紧张。有时,他们的羞涩会给人留下不友好的印象,形成恶性循环。
社交关系是我们生活的心脏和灵魂,非常重要。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心理学副教授Thomas L. Rodebaugh博士说,社交圈不仅仅能让我们有很强的人脉支撑,也对健康有益。虽然心理学家还不知道社交关系如何奏效,但证据足够证明:朋友是一个好的生活的重要部分。和社会脱离对健康有害,会引发以下问题:炎症、免疫系统问题、抑郁、心脏疾病、高血压、伤口愈合慢。
克服害羞的方法
先要认清自己是害羞还是焦虑。害羞是性格特征。焦虑是一种疾病。Rodebaugh说,面对陌生人有些害羞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会感到焦虑,但是焦虑的人会马上逃离。焦虑紊乱症是能通过医学方式治疗的。
呼吸
放松呼吸是一种平复紧张的好方法。它能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自我抚慰。呼吸也能减少皮质醇——压力激素的产生。
放松呼吸的步骤:深深地吸入,保持4~5秒,然后用嘴巴吐气。重复5次。在这个过程中,关注放松身体地不同不为,不要想其他事情。
练习和陌生人交流
在公车上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可以谈论天气。别担心进展不顺。重要的是觉得自己能行,并不断练习。
Rodebaugh说,通过观察对话来积累经验,学习如何和不同的人交流,以及对方如何反应。在科学中,研究人员做无数实验确保他们真的了解实验发生了什么。你也在做重复的实验。
记住,交流可以从很很简单的句子开始。别看对话很短,和同一个人多次小对话往往是友谊的开端。
分享自己的忧虑
告诉被人你很紧张是一种寻求支持最简单的方式。大多数人经历过紧张,所以他们会理解你的处境。
回到学校,找寻乐趣
和一群随意、没有威胁的人开始一些低阶的社交。Farrell建议,注册一门有趣的课程,比如手指画、手工艺或观鸟。这个做法是为了融入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这群人的注意力不在你,而在你的话题,那会是很简单的交流方式,也能建立自信。
做笔记
进行面试或者展示的时候,带纸笔做笔记。笔记能让你维持正轨,关注演讲目标。你的笔记就是你大脑的地图。
不要问为什么
“为什么”会让交流变得扫兴。问为什么会让一个人陷入防御状态,把话题引导到一个坏的方向。Farrell建议,当你想问为什么的时候,先想一想,转成另一个表达,比如“能不能帮我理解一下你是怎么做到的”。
不要说话,只是聆听
你可能觉得这没有意义。但是这确实是融入对话很好的方式。让别人谈论他们自己,然后问一些开放性的简单的问题。这是对话的初阶,是害羞人士打破害羞的大门。
微笑
Farrell解释说,微笑会触发你脸部很多肌肉的运动,从而使你放松。微笑能改变你自我感觉的方式。
下线网络,走出房间
社交媒体帮助很多害羞的人和他人建立联系。但是Farrell说,网络也使人保持社会孤立,害怕走进现实。面对面交流是建立长久社会联结的关键,才能打破害羞的个性。网络是一个很赞的东西,但是太人工化。你都不知道在网络上你交流的人是否真实。对害羞的人来说,走进现实社会,真正融入一群真实的人。
循证来源:
Thomas L. Rodebaugh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Patricia Farrell, PhD, licensed clinical psychologist; author, How to Be Your Own Therapist: A Step-by-Step Guide to Building a Competent, Confident Life.
Kelly Sullivan, Atlant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hynes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ainful Shynes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Social Anxiety Institute: "Shyness... 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orn Bashful."
Umberson, D.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10.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Anxiety Disorders."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