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高危人群需加强心血管病筛查!

新华网、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6-09-30 心脏|心血管病 (3494)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心脏,活力人生”。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350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在近日举行的2016世界心脏日媒体宣传活动上,专家呼吁集中精力重拳出击做好危险分层,筛查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对解决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心血管病形势十分关键。

据悉,本次活动由人民日报社工会联合会、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局、人民日报社妇工委联合指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生命时报》社、人民网科普部共同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支持。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人民日报社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联合会主席李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等出席。

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经从‘能看上病’发展到‘有好疗效’,进而‘不得病’、‘晚得病’;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人民日报社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联合会主席李忱呼吁,媒体应为普及健康生活观念出力,为公众提供权威、科学、通俗、实用的健康信息,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加快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

>心血管疾病高危筛查率低 “三高”控制达标率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我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公众的疾病防控意识,表现为心血管疾病高危筛查率低、‘三高’控制达标率低、高危人群用药率低。二是医疗资源不平衡,需要要进一步推广分级诊疗。”

为增强公众心血管风险高危筛查的意识,霍勇教授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实现:一是开展对大众的防治知识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心血管病风险。世界心脏联盟组织倡导各国在9月29日世界心脏日当天在世界著名的建筑上点亮红色的灯,用这个代表心脏的颜色,以期提醒公众关注心脏健康,唤醒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意识。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积极组织协调,我国目前参与的亮灯建筑有东方明珠、上海中心、上海外滩之窗、深圳皇廷广场,苏州的东方之门等;二是推广高危筛查管理模式,鼓励患者门诊就诊时进行常规心血管病风险筛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病风险,并提升大众对于管理风险的认知水平;三是在医生群体推广《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强化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的临床指导和重视程度。四是不断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工作。

>推进心血管风险筛查 推广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公布了心血管风险筛查项目进展。孙宁玲说:“筛查结果再次印证了国人心血管病防控方面的问题,筛查针对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发现年龄50岁以上‘三高’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人群。筛查针对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其他5项危险因素(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的统计结果显示,其中90%以上的患者至少合并一项危险因素;合并风险因素越多,对健康危害越大。”

高危人群是一级预防的核心人群,孙宁玲说:“证据表明:在这类人群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筛查结果显示,在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高危人群中,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不足40%,在年龄超过50岁的高血压且合并至少1项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仅有37%。”

针对这一现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赵冬教授在解读《2016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时说:“做好心血管病预防的关键在于危险分层,建议通过危险因素筛查,锁定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目标人群是具有一定的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急性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人群,其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二级预防目标是对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减少疾病复发的危险、减少并发症和提高长期生存率;其中,首次心血管病急性发作常常来不及得到救治,心血管病导致的早死主要发生于一级预防人群。因此,一级预防是重点。

在危险因素筛查方面,赵冬说:“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或超过55岁的绝经后女性,如果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和吸烟这项中的三项以上危险因素,就是心血管风险的高危人群,这些高危人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循证来源新华网,世界心脏日:呼吁高危人群加强心血管病筛查,2016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