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IAID:寨卡疫苗研制又一突破

医牛资讯原创 2017-04-07 寨卡病毒|疫苗|临床2期 (2686)

       最近美国过敏和传染性疾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以下简称NIAID)的科学家宣布寨卡病毒的疫苗研制进入临床二期,该机构隶属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实验人员通过招募来自美国、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国家的2490名志愿者来进行试验,主要是测试疫苗的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最佳用量。

       大多数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只有轻微的症状: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但一旦孕妇感染会将病毒传染给胎儿,造成胎儿"先天性出生缺陷"。NIAID主任Anthony S. Fauci表示期望这一进展会给寨卡病毒的防治带来有价值的作用,这一研究可能在流行疾病的治疗对策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该疫苗属于DNA疫苗,是NIAID研究院的疫苗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制的,在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后于2016年进入人体测试阶段。寨卡疫苗研究平台是基于先前西尼罗河病毒的研究策略发展起来的。

        该实验包含两部分:A部分和B部分。A部分主要是基于临床1期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适合的注射部位和剂量。 通过招募来自休斯顿、迈阿密、波多黎各首都圣胡安三个城市的90名健康志愿者和18-35岁的未怀孕女性进行测试。

        B部分的目的在于测试当人体感染病毒后,疫苗能否有效使其免受寨卡相关的疾病。计划招募2400名志愿者和18-35岁的未怀孕女性进行测试。所有的志愿者将随机注射疫苗和安慰剂,实验为双盲实验,即实验人员和志愿者都不知道注射物为何种。B部分的实验将持续两年。实验人员将会比较安慰剂组和疫苗组的寨卡确诊病例来观测疫苗是否能有效防治病毒。

        所有的研究点都会有首席研究员确保数据每天更新,NIAID的审查委员会每周查看一次数据,NIAID的内部数据和安全监测委员会至少每年两次查看数据。整个研究预计在2019年完成。

寨卡小科普:寨卡病毒(Zika virus)属黄病毒科,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但截止到2016年四月有六个国家报道过性传播的案例,大部分为感染男性传播给女性。该名字起源于乌干达的一个叫寨卡的森林,1947年首次分离发现。普通人感染寨卡病毒后症状较轻,但孕妇感染后会造成严重危害,使新生儿患有头小畸形症或其他出生缺陷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尽量减少前往疫情发展地区的旅行、穿戴尽可能多的衣服减少蚊虫叮咬的区域、使用蚊帐,杀虫剂等。

循证来源:NIAID:"Phase 2 Zika Vaccine Trial Begins in U.S.,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