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病的传播与环境影响因素

医牛资讯原创 2017-02-04 传染病|传播|环境 (3513)

       新发传染病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据统计,1940-2004年,近60%的新发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病,其中超过70%的病原体直接来源于野生动物,如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口蹄疫、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并且这一比例仍在持续上升。

       近日,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逐渐受到生态与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

       特别是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许多人畜共患病传播媒介及宿主如昆虫、啮齿类动物等的栖息场所发生变化,病原体在新的区域传播,造成传染病的新发与再发规律发生改变;另外,在一些传统的人畜共患病疫区,由于气象和环境特征变化可能引发生态连锁反应,引起动物间和人间疫情的不规则波动,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重大人畜共患病暴发疫情。

       同样,动物迁徙对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地理空间分布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禽流感病毒通过候鸟季节性迁徙进行远距离传播。特别是野生水禽,被认为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够通过迁徙将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广泛传播。

       在最近的半个世纪,虽然不同国家各个地区的生态条件、社会环境差异多样,但随着全球联系的日益频繁,城市化的加速,运输网络的不断构建,人兽共患传染病作为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亟需我们逐步加深对其流行机制的理解与认识,并提出精准、经济、行之有效的防控理论和干预手段。

循证来源:田怀玉,童世庐. 生态传染病模型研究:人兽共患病传播与环境影响因素[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7,5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