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患者数月后粪便仍带新冠病毒?专家: 患者或有长期后遗症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新闻中心、联合早报等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编辑 2022-04-17 COVID-19|粪便|病毒 (4722)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冠病患者的粪便在染病后的几个月内仍携带冠病病毒,这引发人们担忧,病毒的持续存在会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导致长期新冠病毒病(COVID-19)后遗症。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对113名COVID-19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和粪便中的核糖核酸病毒(RNA)展开了至今最大规模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的COVID-19患者在染病后一周内会在粪便中排出病毒,13%在四个月后仍在排出病毒,而近4%患者的粪便在七个月后还存在病毒。

研究员也把粪便中的RNA与病患所出现的胃部不适联系起来,认为病毒可能直接感染胃肠道,然后隐藏在那里。

斯坦福大学医学与遗传学副教授巴特(Ami Bhatt)说:“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即隐藏在体内某些部位的持续感染,可能是引发长期后遗症的关键。”

她指出,病毒持续存在于体内,最终可能直接侵入细胞并破坏组织,或是产生刺激免疫系统的蛋白质。

COVID-19患者当中有一部分会出现一连串的长期后遗症。耶鲁大学免疫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教授岩崎明子指出,有至少四种不同的生物学机制可能导致冠病长期后遗症,其中一种就是持续存在的病毒可能导致破坏性的免疫反应,从而引发一些可通过药物治愈的症状。

她说:“我有听说过,出现长期后遗症的病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或单克隆药物后康复。”

岩崎教授透露:“肠道是人们报告持续出现抗原和RNA的唯一地方。”对病逝的COVID-19患者进行的解剖结果则显示,大多数病患的淋巴组织、大脑和其他器官也持续存在冠病病毒。她说:“目前还不清楚,出现长期后遗症的冠病病患体内具体有多少病毒是持续存在的。”

巴特说,新发现有助于了解从污水中收集到的病毒社区传播的线索。她说:“当我们通过废水研究流行病学并试图进行诠释时,了解有多少人正在排除病毒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是至关重要的。”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01(点击获取链接)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02(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