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暑期至,老生常谈防溺水

专家园地 > 杜捷夫 2017-07-23 (5412)

又到了一年一度全国各地中小学生放暑假时候了,暑期天气炎热,孩子们又都喜欢玩水,但家长和孩子们一定得注意安全,常言道“水火无情”。前天,北京的孙姓家长带着9岁的孩子到三亚海边放松心情,由于孩子爸爸带着孩子到无人看护的非游泳区戏水,9岁的孩子不慎被海浪卷走,家长痛不欲生,孩子妈妈一头栽倒在海滨浴场被送到医院急诊科进行抢救。现在打开电脑,网上不断有孩子溺水的报道,有些地方甚至有4、5个孩子一起出去游泳同时发生溺水的恶性事故的报道。故此,孩子、家长、老师们一定要格外注意严防溺水事件的发生。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淹溺事件50万例,在我国,淹溺是人群意外伤害致死的第三位死因,而在0-14岁年龄组中则为第一位死因,溺水事故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诱因,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
从学术定义上讲,溺水,也称为淹溺,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因溺水而导致的死亡称为溺死,其原因主要因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一起缺氧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一起血液渗透压的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造成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淹溺分为干性淹溺和湿性淹溺。湿性淹溺为淹溺发生后液体吸入肺所致;干性淹溺则因为喉痉挛而致很少或无液体进入肺内。另外,根据溺水发生区域分为,在江河湖泊与水库、灌渠等中的溺水为淡水淹溺,属低渗液,低渗水从肺泡渗入液循环,发生血液稀释,造成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血液改变,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而发生在海洋中的淹溺为海水淹溺,属高渗液,高渗水将体液吸人肺内,使血液浓缩而发生高纳血症、高钾血症,同样引起肺水肿。无论淡水溺水或海水溺水,均可由于缺氧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溺水时间稍长或抢救不及时,则容易发生死亡。
在医学上,溺水被详细的划分为淹溺、近乎淹溺以及心跳呼吸都还未停止的溺水。特殊情况下,人的肺容量极限值可以达到5000~6000毫升,超过这个极限值,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就会遭到破坏,血液浓度降低,最终导致心脏暂停、大脑缺氧。如果5分钟内有人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会非常高。
 
因此,如发现溺水后怎么办?
1.溺水后,3-6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生死亡。一般多是先呼吸停止,而后心脏停止跳动。因此,发现溺水者,应立即争分夺秒地进行营救,一俟救出水,迅速进行急救,立即检查口腔内、鼻腔内有无淤泥和杂物,清除口、鼻内泥沙杂物等。拉出舌头,并松解内衣、腰带,抢救者右腿膝部跪在地上,左腿膝部屈曲,将溺水者腹部横放在救护者左膝上,使溺水者头部下垂,抢救者右手按压溺水者背部,让溺水者充分吐出口腔内、呼吸道内以及胃内的水。切不可采用民间的土办法,如“倒挂排水”来奔跑排水。

                                     (这是错误的溺水救治方法!!!)

同时要特别注意患者颈部是否有损伤。如有颈椎损伤,在排水时,则需将嘴巴打开,掏出异物,身体以侧卧姿势、翻转90°,避免二次损伤颈髓神经,轻拍溺水者肩膀即可慢慢排水。同时救助者自己或如有同行人员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切记,排水不是最有效的救治,如果溺水者处于心跳呼吸暂停的淹溺或近乎淹溺,心肺复苏是唯一的抢救办法,此时排水并不是首位,切不可因单纯进行排水贻误对溺水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正确的心肺复苏按压对心跳骤停、呼吸停止的病人可起到有效的救命作用。

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停止,迅速疏通呼吸道后,使其仰卧,头部后仰,立即进行经口人工呼吸。具体方法是,抢救者用左手指捏住溺水者鼻子,右手托住溺者下巴使其向后仰(这样能有效打开气道),吸气后用嘴封住他的嘴,缓慢持续吹气,每次吹气时间为1秒以上,吹气量要大,每分钟吹15~20次。而后将溺水者平卧位放置,双手重叠放在溺水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有规律不间断地用力按压。按压时双臂绷直,频率要达到100次/分,深度为5厘米(儿童为2~3厘米)。行心肺复苏时,每按压心脏30次,对口向肺内吹气2次,如此循环,如两人以上救治者,每2分钟为一周期交替救治,直到能够摸到病人颈动脉搏动时停止。经过现场急救后,迅速将溺水者送到附近的医院继续抢救治疗。



针对心跳呼吸停止者,至少要持续30分钟。


3. 青少年溺水的预防

预防青少年发生溺水意外事故的根本措施是反复加强游泳安全教育,对游泳锻炼加以严密组织,积极引导,并设置现场救护员。游泳前作好充分的预备活动;游泳中根据自身的体力合理安排时间,在饥饿、疲劳时不宜下水。凡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肾疾病、肺结核和癫痫等慢性疾病的青少年,在参加游泳活动前,必须征询医生的意见,并通过认真的健康检查,以除外游泳活动的各种禁忌症。 天然游泳场所必须设置深、浅水区的醒目标志,清除淤泥杂草,填平陷泥坑等,以消除隐患。未勘查的湖泊、河流、水塘坚决不要私自下水。 经常参加游泳活动的青少年均应学会在发生游泳意外情况时的自救方法和对溺水者进行急救的基本知识。
(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