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专家园地 > 张俊祥 2017-07-25 (2713)

信息时代的健康信息也呈爆炸式激增,但其质量和信度却难以保证,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尤其是伪科学借科普之名以行,误导公众,坑害百姓,令医学界痛心。病人通过“百度”寻医问药给临床医生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屡遭专业人士诟病和医务人员吐槽。正像“真相不明,流言就会泛滥”一样,科普不到,迷信或伪科学就会盛行,如果中国民众不提高科学素养,不了解医学常识,则张悟本、王林之流的“神医”、“大师”仍将代代相传,曾经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巡回演讲的“表演医学专家”也将层出不穷。国家卫计委2015年8月发布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指南(试行)》,可谓正当其时。医疗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在医学诊疗上有所作为,也应该在健康科普中尽力而为。看好一个病人、做好一个手术只是小小的成绩,让更多的人掌握关于医疗、关于健康、关于生命的靠谱的科学知识,则是真正的大成就、大成功。

一、医疗卫生工作者应该看科普

最近一篇微信文章写道:某妇产科主任多年来亲自手术切除了数以百计的子宫肌瘤,但当她本人被查出子宫肌瘤时却去找了介入放射科主任治疗。有可能她本来不了解介入,不关心介入,所以也不会推荐病人去做介入治疗,直接手术切除了事,这也是她最拿手的、轻车熟路的。但当她自己变成了病人,她就会去咨询、去研究、去比较,去寻求最佳治疗路径和方案。

医学专科、亚专科越分越细,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导致许多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知识面深度有余、宽度不足。如果大家只关注本专业的发展,视野将大受局限,思路也逐渐狭窄。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卫生工作者可以通过看医学科普作品把握行业大趋势,了解业界新动态,对自己的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均大有裨益。

二、医疗卫生工作者更应该做科普

医生区别于教师的其中一点是,教师往往是一对多的,而医生常常是一对一的,医生穷其一生也只能亲自诊治数万病人,唯有做健康科普一途才能让自己的知识、经验惠及更多人群,且不受时空限制。

能够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是一种能力。不管是在报刊、网络上发表文字,还是在广播、电视上口头宣讲,做健康科普可以锻炼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思维、逻辑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其沟通水平和技巧,通过科普吸引更多的线下病人也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三、健康科普的“三性”要求

科学性。科学性无疑是科普的第一要求,对于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医学科普更应该如此。应充分知悉现代医学进展与共识,尽量引用政府、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标准、指南和报告,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学术文献等,对于专家个人观点或有待实践检验的新发现应作客观的说明。科普作品不能与法律法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权威信息相冲突,导致负面社会影响,不能因信息表达不科学、不准确或者有歧义,引起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

亲和性。科普是向大众传播知识的途径,必须考虑受众的文化水平与阅读能力,不要板起面孔说教,要用生动活波的形式、丰富多彩的语言,增强科普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使目标人群容易理解、乐于接受。传播形式应服从于科普的内容,要充分利用新媒体,适应移动阅读大趋势,让健康科普真正入脑、入心。

实用性。科普选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也可以结合热点事件、新闻话题。要让受众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更要让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知行合一使目标人群坚定相信科学的信心,并可能将他们被转化成科学的捍卫者与传播者。

为促进医学科普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保障公众健康权益,医疗卫生工作者应该行动起来,动脑、动眼、动手、动嘴,看科普、写科普、讲科普,使健康科普可信、可读、可用,让那些冒牌的“老中医”、“老军医”们早日下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