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何端去“悲秋”?

专家园地 > 汪明明 2017-09-24 (3677)

        四季轮回,秋天来临。秋天的萧瑟景象,容易让人产生苍凉、凄苦之感,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医学上称之为“悲秋综合征”,民间俗称“悲秋”。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诗句都是诗人"悲秋"的情绪表露。

       “秋”+“心”,真的是“愁”吗?

        一、悲秋综合征的成因

        大脑中有一个称之“松果体”的重要内分泌腺体,分泌褪黑素。这种分泌作用受光照的影响,光照多分泌少,光照少分泌多,因此呈现昼少夜多、夏少冬多的生物节律,调控着人体的生物钟。褪黑素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而甲状腺素能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肾上腺素能提高身体兴奋性和应激能力。由于这种生物现象的存在,所以在秋风萧瑟、天气阴暗的时候,人容易产生消沉、抑郁的情绪。 

 

       二、谁容易有悲秋综合征?

       有悲秋综合征的往往是一些平素对外界变化比较敏感的人群,常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其中,以“林黛玉”式的女性最为多见,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至50岁之间。“悲秋”情怀其实也是一种心身性疾病,为何女性多于男性,其原因可能因这部分女性过于多愁善感,易触景生情所致,由此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调查显示,约高达38%的抑郁症患者,会在秋冬季抑郁发作,秋季的自杀率也是全年中最高的。而至少15%的普通人群,也会在秋天有抑郁情绪的体验。

        三、如何避免悲秋综合征?

        1、心理调适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学会欣赏季节的变化。不要“自古逢秋悲寂寥”,而要“我言秋日胜春朝”;虽是“无边落木萧萧下”,更有“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便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2、加强营养

        提倡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蛋白质最廉价的来源就是鸡蛋和牛奶。而秋天大量上市的蔬菜水果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C和叶酸来源,若无糖尿病,建议每天食用半斤到一斤的水果。

        3、保证充足的睡眠

        成人每天的睡眠应保证在7-8个小时,60岁以上者每天睡眠应不少于6小时。研究表明,人体最佳入眠时间是晚间10半到11点,所以到了这个时间就应该做好睡觉的准备。有了充足的睡眠,人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不会低落。

        4、学会倾诉

        多结交朋友,有烦恼、有愁绪时多向亲朋好友倾吐,茶馆、咖啡厅都可以进行“秋日私语”,排遣心中的不良情绪。不要千愁寂寞独凭栏,为赋新词强说愁。心理学家说:倾诉,会使人心灵表层的硬垢慢慢软化、褪掉,烦闷浮躁渐渐消失,心情变得安静。心理学家已证明,倾诉可以使人心灵舒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心态。

        5、运动锻炼,增加生活情趣

        运动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医学上提倡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户外散步、跳舞、练太极拳等。主动增加生活中的情趣,积极参与自己爱好文体活动,如琴棋书画,伏案写作、谱曲填词等,由此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得以调适,情趣得以升华。

        6、积极工作,从工作中获得满足

        工作着是幸福的,集中精力工作可使人忘忧,完成一件工作会让人获得成就感、带来内心的愉悦和欣慰。当然,工作不可过劳,不可透支自己的体力,特别是应杜绝熬夜加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