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您认识甲状腺结节

专家园地 > 胡开宇 2017-04-22 (4283)

       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查出有“甲状腺结节”。很多人拿了这个报告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甲状腺”是什么?长在什么地方的?我没感觉有任何不适,怎么就长“结节”了?这个“结节”和“肿瘤”一样吗?要手术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常常让患者很苦恼,也不知道要怎么进一步检查或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甲状腺”和“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位于“喉结”下方约2~3厘米处,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有的患者觉得脖子后面或肩膀不舒服,那就不是甲状腺的问题了。甲状腺“个子”不大,重量只有约20~30克,但是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比如T3、T4等,却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不仅能增加人体的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的兴奋性,还和生长发育有关系。

       甲状腺疾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全球患病人数已超过3亿,且逐年增加,但是其中 50%的患者对患病却并不知晓。甲状腺疾病主要可以分成:①甲亢,就是甲状腺激素产生过多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②甲减(相比甲亢,更为常见),和甲亢相反,就是甲状腺激素产生不足,造成甲状腺功能减退;③甲状腺结节(临床上最为多见),就是甲状腺内出现的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的良性或恶性的异常团块;④其他甲状腺疾病,如亚急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根据“中国首次城市社区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统计,在中国城市中,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18.6%,即每5人中就有近1人存在甲状腺结节的问题。所以,“甲状腺疾病”就和“感冒”一样是常见病,如果发现自己有甲亢、甲减或甲状腺结节,不需要慌张,只要到正规医院的内分泌专科门诊或专家门诊看病就可以了。

      门诊医生常常会建议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T3、T4、FT3、FT4、TSH以及相关抗体指标)、甲状腺B超检查,必要时会建议进行针吸涂片细胞学检查(FNA)。这些检查不像血常规、尿常规之类立等可取,可能会需要1周左右才有结果,但是它们对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请患者耐心配合。有一点需要提醒,甲状腺功能检查、B超检查或者细胞学检查都不需要空腹,患者可以放心进食,不必空腹等待就诊或检查。甲亢、甲减可以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B超检查确诊,这两项检查对于甲状腺结节也很重要,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判断结节性质、有无手术指征,针吸涂片细胞学检查(FNA)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依然存在约10%的漏诊机会,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如果强烈怀疑恶性或者穿刺明确为恶性的病例,我们建议尽快手术;如果考虑是良性甲状腺结节或者有恶性可能但患者有顾虑,不愿意马上手术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定期随访,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甲状腺B超。甲状腺手术虽然需要全身麻醉,但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手术,对病人的生理影响很小(术后6小时就可以吃东西、上厕所),很多病人可以通过“日间手术”途径进行治疗,即门诊完成术前检查,术后仅需住院1~2天,观察无特殊情况后出院。所以如果听到你的门诊医生对你说“需要手术”,不需要害怕或拒绝,应该积极配合治疗。


       除了这一部分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例,门诊大多数病例都是暂时不需要手术治疗的,然而有另一个重要问题常常困扰着患者以及家属,那就是“我能吃什么?”在门诊,我遇到很多患者或家属都会说“我听别人说得了甲状腺结节,海鲜不能吃,要吃无碘盐”。其实,能不能吃海鲜、碘盐,是根据不同的病情来分类讨论的,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听别人的经验来处理自己的情况,我在临床上遇到不少甲状腺机能减退的患者就是听了“邻居”、“同事”、“朋友”的意见,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甲减病人”,或者结节越变越大,错过了手术最好的时机。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甲状腺结节”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讨论:①Graves甲亢伴甲状腺结节,这类患者需要严格忌碘,禁食海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并且食用无碘盐;②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高功能腺瘤,这类患者也需要严格忌碘,建议食用无碘盐;③桥本甲状腺炎伴结节,这类患者无须特地去买无碘盐,但不主张大量进食海产品,比如喜欢吃生鱼片的病人就应该节制一下了;④无功能结节,这类病人无须忌碘,换句话说,哪怕你不吃海鲜、不吃加碘盐,结节也不会缩小或消失。说到这里,广大患者朋友肯定要说“我怎么知道我的结节属于哪一种类呢?”我的建议很简单,不要轻信别人的经验或偏方,去正规医院的专科门诊或专家门诊就诊,由专业的医生根据你的病情给出饮食建议,就能“对症吃菜”了。


       综上所述,甲状腺是每个人都有的体积小巧却又非常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甲状腺疾病很普遍,如果你体检发现甲亢、甲减或甲状腺结节等甲状腺疾病,不要紧张,也不要讳疾忌医,轻信各种“传说”或“偏方”,不如尽早到正规医院的专科门诊或专家门诊进行规范诊治。拥有健康的甲状腺,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本文作者:殷志强医生,上海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