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酸碱之分的误传
我们常常在电视、网络以及各种媒体上看到各种文章或是广告这样说:“某某水是弱碱性的,喝这种水能改善酸性体质,让人远离癌症”“现代人群多是酸性体质,容易生病”等等。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酸性体质”,什么乏力、便秘,溃疡、肥胖、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等疾病就都会随之而来似的。但是,真的有“酸性体质”这一说吗?这种说法究竟从何而来?难道真的吃点东西、喝口水就会影响体内的酸碱环境吗?
打开各类搜索引擎,输入“酸性体质”四个字,我们发现会出来一大堆解释,内容详细到病因、生理表现、致病体现等细节;然而,在医学专业术语中,从来都没有“酸性体质”一说,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权威的医学文献数据库上完全没有这样一个概念。
基本的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体血液和体液的 pH 值,有自己的调节机制,可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7.35~7.45 之间)。人体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或酸或碱的个体,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酸碱度,比如正常人的血液pH值在7.4左右,属于弱碱性;肠液偏碱性;胃、皮肤、女性阴道等,却必须是酸性的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
其实,人们常说的“酸性体质”跟“酸中毒”混淆了。“酸中毒”本身是种疾病状态,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在临床上,经常有很多酸中毒的发生,比如糖尿病人的酮症酸中毒等,或者是由于服用了某种药,或者是患了某种疾病才出现的,比如腹泻、肾衰竭、脱水等。所以总结来说,影响我们身体酸碱失衡的主要因素是疾病和药物,而不是食物。像前面所说,人体自有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使体内的 pH 值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而这根本不是单靠某种食物就能影响到的,更不会因为吃了某种东西就引起酸中毒。正常情况下,无论食物的酸碱性如何,到了胃里都是酸性的,到了肠道后都会变成弱碱性的。
饮用水来讲,那些所谓的“酸性水”“碱性水”更多的是商家的一个噱头。补充充足的水分很重要,但酸碱性根本不重要。只要保证水质安全,根据身体需求和运动量大小,每天喝 1.5~2 升就可以了,以尿色清亮淡黄为标准。食物来讲,过去营养学界内确实会把食物进行酸碱划分,比如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是偏碱性的,而肉类谷类大多是偏酸性。但这样的分类只是针对有特殊情况的病人。平时我们吃的食物酸碱性,与胃酸和肠道里的碱性相比作用要小得多,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更多的应该关注食物的多样性。一般医生推荐果蔬类食物并不是因为它们的酸碱性,而是其本身营养价值高。
总之,目前为止“酸碱性体质”依然不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医学词语,在挑选食材时,食物营养加多样才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恰当饮食,适量运动,这才是我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