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报销比例岂能“不断”提高

中国医疗保险、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7-06-07 医疗保险|报销比例 (4181)

       有的地区提出要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以减轻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甚至将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作为医保制度建设的重大成就来看待。其实,作为社会保险,其报销比例是不能不断提高的,总要有一个限度。考察国外的做法,报销比例达到70%-80%之间是较为适宜的。而且,在这个限度内,报销比例的提高也不应该是“不断”的,总得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然后再视情调整,逐步达到适宜的限度。至于那种没有限度的“不断”提高报销比例的做法,更不可取。

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其功能有两个:

       一是保障功能,即保障参保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实现“病有所医”。从这个意义上说,报销比例不可过低,否则难以发挥保障基本医疗需求这一功能的作用。记得新农合启动实施的初期,由于筹资标准过低,不少地区的报销比例仅有30%-40% ,显然过低,老百姓还是不敢到医院看病。

       二是责任分担功能。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人责任分担,体现在筹资责任分担和医疗费用责任分担两个方面,即个人需要缴纳一定数额或比例的医疗保险费,然后才能享受规定的待遇。医疗费用的责任分担,要求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报销比例,当然还有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个人承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不仅是减轻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更是为了提升参保人员对医疗费用的敏感度,增强节约意识,珍惜基金,用好基金。

       国际经验表明,如果报销比例过高,甚至达到90%以上,个人对医疗费用的敏感性就会淡化或丧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浪费,如滥开药、开贵药。我国的“家庭药箱”比较普遍,且由来已久,其中的药品来源由原来的公费、劳保医疗变成了如今的社会医疗保险。但“家庭药箱”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其中的药品放得时间长了,基本上过期扔掉。甚至诱发道德风险,将过期药品或用社保卡购来的药品卖给药贩子,或将自己的社保卡让药贩子有偿使用,从中牟利,严重损害用药安全和制度的可持续,损害广大参保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是作为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来实施的,政治色彩浓厚。它的好处就是动员力强,推进快。但也出现了统筹层级低(职工医保多为县级统筹、新农合全是县级统筹)、决策层次低的问题,不少地区在“民生工程”的背景下出现了“不断提待”的现象,好像“提待”越快越高,越能显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视,以至一些地方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现象。

       如果说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必须遵循其基本原理、基本方针和基本制度的“三基”原则,那么,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确定和调整更要讲理性,即坚守“三基”定力,回归社会保险的制度本位。要厘清保险与福利的界限,享受福利,并不讲义务和责任,更看重权利。

       而保险讲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义务即责任,享受保险不仅要履行义务,而且要力求形成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在医疗费用上,如果统筹基金支付过多,甚至达到“免费医疗”的程度,将会加重统筹基金的支付风险,导致医保制度不可持续,最终受损失的还是广大参保群众。

       所以,确定和调整包括报销比例在内的保障水平,要致力于构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以维护参保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保障水平不是越高越好。

循证来源:报销比例岂能“不断”提高,《中国医疗保险》杂志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