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不能喝水?术后要忍痛?…这些观念OUT了!

羊城晚报、中山一院、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7-07-25 手术 (5019)

       有过普外科手术体验的读者都知道,最受罪的时候不是手术时,而是手术前不能吃、不能喝,有的还要反复灌肠,手术结束麻醉作用消失后疼痛难忍,想用止痛药又怕依赖、上瘾。

       其实这些观念都已经OUT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教授告诉大家好消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广,术前忍渴、术后忍痛等都已成为历史,患者除不再受罪之外,手术康复速度大大加快,住院时间也大为缩短。

       改变1:手术前不用再忍渴

       在过去,手术前一晚开始患者就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喝水,有时手术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第二日下午才进行,患者饥渴难耐,非常辛苦。之前不允许患者喝水,是担心麻醉手术时患者发生误吸,有引起窒息的危险。后来的研究发现,患者术前喝适量的水并不会增加误吸风险。

       所以现在的做法是:手术前当天晚上可以喝800毫升的糖水,手术当天早上手术前的两小时可以喝400毫升的糖水,既可以保证麻醉安全性,也可以让患者不饿着肚子口干舌燥的做手术,减轻患者的焦虑感。

       改变2:手术后无需忍痛

       在过去如果你手术后喊疼,通常得到的回答是:做完手术哪有不痛的?用针头打针都会痛,何况这么大的一个伤口!而且反复打吗啡或杜冷丁药物,有成瘾的副作用,忍忍吧!于是,很多人就选择了忍!

       但现在却不需要忍痛了。这里面有观念变化,也有药品变化的原因。教授解释,在过去,医生们普遍认为手术后若完全止痛有可能会掩盖病情,但是现在有很多措施来监测患者的手术情况,无需让患者付出“忍痛”的代价。

       另外,在过去麻醉药品的选择有限,普遍有明显的副作用,如抑制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甚至还可能上瘾。而现在止痛药品及止痛方式的选择则多了许多。比如说切开皮肤前和缝合关闭手术切口前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手术前后静脉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如术后口服乙酰氨基酚,对于大手术,加上静脉或者硬膜外持续或患者自控式镇痛泵,几乎能让患者达到术后轻度甚至无痛程度。

       改变3:手术前不用反复灌肠

做过普外科手术的人都知道,为了让手术时消化道尽可能“清洁”,术前准备则非常辛苦,不仅要吃泻药、吃抗生素,还要反复灌肠,直到排泄出的为清水,有的患者手术前需要灌肠十几次。教授解释,这个观点已经发生了改变。研究发现,肠道不完全干净,并不会影响手术创口的愈合,因此现在手术前患者只需服用泻药即可,不再需要反复灌肠。

       改变4:不再苦等第一次“放屁”

       放屁这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对于普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来说却是“头等大事”,在过去他们要一直等到手术后第一次放屁后才能开始进食。

       教授解释,这是因为医生一直认为放屁是胃肠功能恢复的标志,在此之前进食可能会引起腹胀,影响愈合。但是现在的研究发现,其实肠道功能在手术后几小时就开始恢复了,特别是微创手术,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手术等。

       因此现在患者术后不用再等肛门排气排便后才进食,术后6小时后就可以喝少量的水或碳水化物物,术后第一天即可以喝没有渣的粥水、米糊等流质,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

       知多D: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是什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书记蔡世荣教授介绍,这一理念是1997 年由丹麦Henrik Kehlet教授首先提出的,受到多个国家医学专业人士的推崇,2007年引入中国,2016年成立广东省医师协会加速康复外科医师分会,是中国首个省级加速康复外科二级分会。

       这一理念是采取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优化了围手术期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过程。其核心是针对外科手术所追求的“无应激、无痛、无风险”的目标,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和应激,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缩短住院时间。

循证来源:陈创奇教授,中山一院胃肠外科中心

中山一院,手术前不能喝水?术后要忍痛?...这些观念OUT了!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