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究竟是怎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艾米心理坊、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8-04-26 青春期 (5965)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大家总是一提到“青春期”(Adolescence)都有种谈虎色变的感觉。在大家心里,青春期几乎是叛逆、猖狂、鲁莽、冲动等一系列贬义词的集合体。

青春期特别在哪?为什么老师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也最头疼?今天,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几十年中西方对于青春期的研究,跟大家说说这个时期。

一、疾风暴雨般的青春期来了

青春期大概从11岁一直持续到18岁,也就是小学高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根据年龄,也可细分为青春期早期(11-13岁)、中期(14-15岁)和后期(16-18岁)

说青春期如疾风暴雨般猛烈,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历着大脑、生理、心理、情感等一系列巨变。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常常会让孩子和家长感觉受不起、吃不消,所以西方世界一直把青春期视为一个充满着风暴和压力的时期。

二、脑袋也有青春期

我们通常都会非常不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想法,觉得他们冲动叛逆、喜怒无常、感情用事,做的很多决定都不经过大脑。很多家长老师会开玩笑地说:“这些孩子的脑子是被驴踢了吗?”

随着近些年科技的进步,心理学家对人类大脑深入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青春期大脑发育的确有着很多特别的地方。

在青春期,孩子大脑内涉及大量高级认知功能的区域(前额叶皮质)发育缓慢。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做长期计划,理性决策,抑制不恰当行为等等。

而如此想成鲜明对比的是,青春期大脑内管理情绪的边缘系统(杏仁核)发育迅速

通俗地讲,在青春期,孩子大脑内负责“理性”的区域追不上负责“感性”区域的发展成熟速度,这不均衡的发展导致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感情用事、冲动鲁莽

青少年的情绪化是边缘系统的快速发展造成的,而起到控制作用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会完全成熟,因此在这中间近十年的时间差里,冲动的情绪和沉稳的行为之间会处于失衡状态。

三、谁的青春不迷茫?不焦虑?

如果让大家用几个关键词来定义“青春”,里面肯定会有“迷茫”和“焦虑”。青春期的这些迷茫和纠结在发展心理学上也有理论的支持。

孩子们在青春期迷茫、焦虑的首要原因来自于上面所说的大脑“理性”与“感性”区域发育失衡,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很强的感知恐惧与焦虑的能力

除了大脑的原因,青春期的孩子还经历着新的内心矛盾与挣扎。在青春期,孩子们纠结的地方就是搞明白“我是谁”、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以及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迷茫和焦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青少年对当下身份角色的不适。随着生理的发育,孩子们已经开始有了成年人的模样。但与此同时。由于生理发育和激素水平的不平衡,很多人在这一阶段必须忍受颜值下降带来的挫败感。

此外,青春期的渴望获得和成年人相同的尊重和自由,但同时他们也害怕和排斥由尊重、自由而带来的责任。在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面前,孩子们还显得很稚嫩,他们内心的成熟程度和人生经验还不足以支撑他们成为真正的成年人。

迷茫、焦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于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恐慌。人们总说青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却往往忽略了选择越多、痛苦越多。

青春期的孩子总在寻找自己的梦想,但很多时候都会发现梦想遥不可及,这种无法企及梦想的挫败感引发了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焦虑。

最后一个常常引发迷茫和焦虑的点就是早恋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对异性产生好感并渴望建立恋爱关系,但作为恋爱新手,他们不仅要面对恋爱中各种棘手的问题,还要同时要对抗老师、家长和学校,由此带来的内心挣扎和焦虑可想而知。

四、谁的青春没犯过傻

青春期的关键词肯定也包含冲动、叛逆和鲁莽。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青春期的时候做过很多现在想来觉得非常幼稚可笑的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爱冒险。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春期少年更喜欢冒险并不是他们看不到危险,而是他们在权衡风险和回报的方式和成人不一样:如果冒险能带来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比成人更看重回报。

青春期对于某些事情的热衷显得执拗,这是因为孩子大脑内对能给自己带来“奖励”的事情反应敏感。这种“奖励”因人而异,但可以给孩子带来愉悦和满足感,这使得青少年追求刺激的欲望比以后任何一个人生阶段都更强烈。

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些我们成年人看来无聊的事情确实给很多青少年有带来了内心的“奖励”感。

五、亲子关系的疏远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就不愿意在家里呆着了,只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亲子关系的疏远带来了加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让家长非常不适应。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世界,青春期都被看做是通往成人世界的第一步。而成人世界的重要标志就是“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说,独立就意味着孩子们希望在原生家庭之外的同龄人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时,在青春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完美人设基本已经彻底崩塌。在童年时代,父母在孩子心中是无所不能的,而随着孩子长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他们逐渐发现,父母身上也有很多局限性。父母听不懂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欣赏不了他们喜欢的乐队歌手和各种流量小花,理解不了各种新鲜的网络用语和词汇。而此时的同龄人,与家人相比,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新奇和刺激。

顺利度过青春期的秘笈

虽然青春期的疾风暴雨会让很多身在其中的孩子、父母和老师感到不知所粗,但是,作为迈向成人的第一步,青春期也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一个阶段。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对于孩子能否平缓度过青春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理论和实际,以下几个秘笈,希望对家长和老师们有所帮助。

理解万岁!孩子在青春期遭受的各种挑战。叛逆、猖狂、鲁莽、冲动这一系列描述青春期的贬义词,对于青少年来说很多是“身不由己”。

由于成长环境和时代的不同,不同代际人之间肯定有无法跨越的代沟。孩子最能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评价和指责。 放下姿态,不要居高临下。和孩子保持平等的位置交谈,不要老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多,所以孩子什么事情都该听自己的。

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他们的特点和远远胜于上一代人的地方。和青春期的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关键,因为只有亲子关系好了,他才会愿意同你交流。这才是解决一切青春期问题的根本。

增加共同语言是交流的关键。家长和老师需要用青春期的语言和孩子们交流。多了解他们的喜好,多尝试他们喜欢的事情,培养更多的共同语言。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网络、游戏等等。如果家长老师能真正去了解一下孩子喜欢打哪种游戏?为什么喜欢打这种游戏?那么就会增加和孩子的共同语言,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对于交流其他事情、立规矩等其他事情也会有很大帮助。

减少对孩子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多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如果孩子表现出持续焦虑的状态,父母要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如果孩子本身压力就很大,就不要再“火上浇油”了。

最后不得不说的一点是,虽说家长老师应当给予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但这也绝对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让孩子清楚界限和底线,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Arnett, J. J. (1999). Adolescent storm and stress, reconsidered.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5), 317–326.

Blakemore, S. J., & Choudhury, S. (2006). Development of the adolescent brain: implications for execu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7(3‐4), 296-312.

Casey, B. J., Jones, R. M., & Hare, T. A. (2008). The adolescent brai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1), 111-126.

Collins, W. A., & Steinberg, L. (200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 In N. Eisenberg (Ed.), Handbook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 3, Sco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 pp. 1003–1067). Hoboken, NJ: Wiley.

Laursen, B., & Collins, W. A. (2009).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In L. Richard & S. Laurence (Eds.),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Vol 2: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3rd ed., pp. 3–42).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Steinberg, L. (2008). A social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on adolescent risk-taking. Developmental review, 28(1), 78-106.

循证来源艾米心理坊,疾风暴雨般的青春期来了,2018.4.20

文稿作者 艾米,美国教育心理学硕士、发展心理学博士,就职于加州硅谷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