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辟谣 | 六大癌症谣言(内附八条美国癌症研究的建议)

阮光锋、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8-04-28 癌症 (3301)

好好吃饭能预防肿瘤吗?坏情绪是肿瘤的致病因素吗?得了癌症就必须手术吗?年轻人为什么也会患癌?

随着社会发展与医学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智关注“肿瘤”这一话题,关心其成因及解决方案,对肿瘤知识科普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而非单纯的“谈癌色变”。

这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权威专家领衔真相调查官团队破解几个常见的癌症谣言:

谣言1:得不得癌症,完全看运气

虽然科学界持此观点的人很多,就在去年科学杂志一篇文章曾报道,大部分癌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碰上了坏运气。

这篇文章曾一夜火遍全球,为什么回火?是因为它的观点很正确,不尽然,因为癌症发生的病因学上全世界科学家都在探索,目前尚没有一个定论。

举个例子,大家都认为吸烟跟肺癌发生有关,但有的人一辈子不吸烟、不接触二手烟、也没有家族癌症病史,就会得肺癌。因此,癌症运气说谣言颇具市场。

实质上,癌症的发生原因应该非常复杂,绝大多数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有关,这些也是我们人类能够采取预防措施的。

谣言2:癌症复发了,越治疗越死得快

癌症复发、转移、癌症扩散是癌这种疾病常见现象,复发后的癌症死亡率颇高,即便经过治疗,也有不少人会面临死亡的结局。况且,癌症的治疗,不像治疗感冒发烧那么简单,毒副作用、并发症等时有所见,因此,有的人就得出“癌症复发了,越治越死得快”的结论。

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不合理的治疗可能会加速死亡。但大多数癌症,在正规的癌症治疗机构,经过合理的治疗,都能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所以,还是不要随便放弃治疗机会。

谣言3:癌细胞能被饿死

不少人在宣传癌细胞嗜糖,嗜蛋白质,营养越好,转移越快,因此建议癌症术后或者康复期,要保持饥饿疗法。这种谣言信众颇多、而且非常可怕,可怕的原因是本来不该复发的患者在长期营养不良的背景下,免疫力低下,出现复发转移。

癌细胞就像“人体的寄生虫”,如果你刻意为了饿死癌细胞,少吃少喝、或者不吃不喝还没等癌细胞饿死,自己身体先垮掉了。

谣言4:抗氧化补充剂可以防癌、抗癌

很多人都认为吃抗氧化的食品能预防癌症 ,最近几年,很多保健食品也打着抗氧化能抗癌的口号在销售。

但实际上,目前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我们吃抗氧化食品、保健食品或者抗氧化补充剂就能够预防癌症。

而且,还有不少研究发现,如果你吃太多抗氧化剂保健食品,不仅不会预防癌症,可能还会导致一些癌症的发生率升高,比如有研究发现,大量β-胡萝卜素,反而会让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更高。

谣言5:“超级食物”可以防癌、抗癌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超级食物开始流行,比如石榴,红薯,蓝莓、西兰花、大蒜等等,这些食物都被人们说能抗癌。

但实际上,这些食物都只是普通的食物,它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分,仅靠正常饮食吃的那点量,根本无法起到抗癌的作用。

当然,多吃水果蔬菜是有益健康的,但指望它能抗癌,那你可能就要失望了。

谣言6:酸性体质导致癌症,吃碱性食物抗癌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实际上,“酸性体质”完全不符合生物学和医学常识,因为我们所有人的的血液都是略微偏碱性的,通常在7.35-7.45之间。如果人的血液真的变酸了,那就是得了大病,甚至早就直接挂了,根本轮不到得癌症。

而且,人体有自己的调节系统,无论你吃什么,人体都会自己把血液的pH调节到这个范围,根本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调节不到正常范围,那也要出大事了,仅靠吃点碱性食物根本不会影响人体血液的酸碱性。

延伸阅读:预防癌症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吃呢?

美国癌症研究所总结了若干防癌的膳食及生活方式建议,其中有8条建议与我们的膳食和生活方式有关,分享给大家:

1、每日膳食尽量不过量,控制能量摄入平衡,尽量保持健康的体重,在不出现体重过低(BMI<18.5)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轻体重、保持苗条。

2、少喝或者不喝含糖饮料,同时注意少吃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如各种甜点、高脂肪的肉类等。

3、吃多样化的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豆类,每天最好吃5种以上。

4、减少红肉(如牛肉、猪肉和羊肉)摄入,尽量少吃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

5、尽量不饮酒。如果需要饮酒的话,男士应限制饮酒量在每天2个酒精单位以下,女士则限制在每天1个酒精单位。

6、饮食尽量清淡,减少富含盐的食物或腌制食品的摄入,控制饮食中盐的量不超过每天6克。

7、不要用膳食补充剂取代食物,比如,不要因为听说维生素C有降低癌症风险的作用,就只吃维生素片,而不吃蔬菜水果了。

8、对于孕妇和婴幼儿来说来说,要坚持纯母乳喂养最好持续6个月以上,随后再逐渐给宝宝添加辅食。

循证来源 阮光锋,癌症谣言有哪些?悟空问答携手专家教你科学防癌,2018.4.28

文稿作者 阮光锋,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