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六院】被“酸碱体质说”骗了这么多年 真相终于揭开了
相信小伙们都或多或少见过这类曾经在朋友圈流传甚广的“健康传言”:“酸性体质易患病患癌,碱性体质的人长寿,为了大家的健康,多喝碱性水!”、“酸性体质容易怀女宝宝,碱性体质容易怀男宝宝”...
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概念,其实也是这几年前才开始有,很多人参与自身比照,发现其实似乎有所道理,但是,实锤来了!
这不,据外媒报道,11 月 2 日,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一个叫做罗伯特欧阳(Robert O. Young)的人赔偿一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这位欧阳就是“酸碱体质”理论的畅销书作者。“酸碱体质”的伪理论也因此被推翻。
我院临床营养科贺青主任其实在较早前接受采访时就指出,“酸碱体质说”是伪科学。
为了更加便于理解,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酸碱体质理论”?
所谓“酸碱体质”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酸性体质”会造成癌症发病率升高。同时,该“学说”认为,采用合理的方法改善酸性体质,努力创造体内微碱性环境,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关键。
为什么“酸碱体质理论”不靠谱?
从人体不同的器官来看待人体酸碱度不难发现,人体各个器官酸碱性各有不同。如胃就是一个强酸环境,胃液的pH值在1.5~2.0之间;女性阴道也是一个酸性环境,其pH值大约在3.8-4.4之间;小肠的pH值在4.8一8.2,大多数属于弱碱性……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酸碱度,这是由于不同的器官肩负不同的生理功能。
据介绍,如果胃液酸性不够,则胃蛋白酶活性降低或死亡,将影响到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阴道酸性过强或酸性不够,都有可能引发菌群失常,继而诱发妇科疾病……但如果从整体来观察人体,健康人本就是弱碱性体质,根本无需刻意去追求或改变。
然而有些“酸碱体质”理论的支持者认为,避免某些食物、吃另一些食物会改变身体的pH值,但这些主张与人体化学的研究结果完全不符合。
"碱性食品"能保健并非因其"碱性"
被"酸碱体质说"推崇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碱体质说"的饮食观念,纠正"酸性体质"靠每天引用苏打水就可以解决问题,完全不用大费周折去吃各种"碱性食品"。
事实上,即便是苏打水对人体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地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碱性。
饮食无法调节体内酸碱性
人体内酸碱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无法通过饮食调节。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比如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酸是含0.2—0.4%盐酸的强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酸碱度与疾病发生无关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酸碱失衡并不容易发生。一味追求人体环境的碱性反而不可取,很多有害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都是偏碱性的,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伪科学在传播过程中常常加入一些夸大其词的元素,比如酸性体质易致癌的传言,使得人们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放松对谣言的戒备,从而大行其道。多吃碱性食物能预防癌症更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并且,肿瘤是一种慢性病,其发病机理很复杂,它的发生往往是环境与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暖心提示:
注重自身健康,首先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再次就是多运动,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最后注重食品安全,健康、安全的饮食才是身体健康最大的保障。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