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301医院】精准医学时代,来了解一下靶向抗体的那些事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对疾病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当今时代医学研究逐渐从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发展到精准医学和医疗大数据支撑下的智慧医疗。无论是何种医学研究方法,其最终共同的目标都是借助各种标准化的试验方法、组学技术或信息化的手段,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疾病。因此,如何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疾病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早在转化医学理论提出之前,靶向抗体已经在肿瘤临床治疗和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取得巨大成功。1997年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CD20抗体药物Rituximab,其临床有效率超过50%,治愈率达到10%。此后不久,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提出10年攻克癌症;其继任者奥巴马总统也提出投入10亿美元推进抗癌国家工程“登月计划”。
在我们人类发起的一波又一波攻克肿瘤冲锋的过程中,我们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和多因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虽然我们没有做到完全攻克肿瘤,但是靶向抗体在肿瘤治疗中取得巨大成功,特别是PD-1/PD-L1抗体的出现,促进了肿瘤治疗从传统的放化疗时代进入肿瘤靶向与肿瘤免疫时代。PD-1/PD-L1抗体也成为精准治疗肿瘤的里程碑,被美国FDA批准成为首个“广谱”抗肿瘤药物。
然而,由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因素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单一靶标的靶向抗体很难取得更好的疗效,即使是目前最好的肿瘤靶向抗体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会逐渐产生耐受。
多靶向抗体由于能够同时靶向多个不同靶蛋白,因此能够更加精准的识别和杀伤肿瘤,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经批准了两个双靶向抗体药物用于临床,有超过50种双靶向抗体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表1)。多靶向抗体已经成为靶向抗体研究的热点。
所有脊椎动物体内的抗体都是单一靶标的抗体,如何确保设计的多靶向抗体能够正确的组装是多靶向抗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图1)。
目前主流的多靶向抗体技术是1997年问世、罗氏公司专利所属的“Knobs-into-Holes”技术(KIH)。然而由于其引入的都为疏水性氨基酸,该技术在制备多靶向抗体过程中会产生非特异性聚集,进而导致其正确组装率不高。我们前期基于这个多靶向抗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突破,借助运算能力超过一百万亿次/秒的蛋白质模拟超级工作站进行设计,获得了正确组装率超过95%的“Lock-and-Key”技术。为后续设计具有更好疗效的多靶向抗体药物奠定基础。
随着全球人口入老龄化阶段,如何更加精准的对老年共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靶向抗体具有特异性高、副作用小、半衰期长等优势,特别适用于老年共病患者的精准诊治。靶向抗体已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病毒感染等取得成功的同时,各个主要研究机构已将各种老年疾病的靶向抗体研究作为研究重点。
目前,针对常见老年疾病如阿兹海默、偏头痛、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哮喘的抗体靶向药物已经进入III期临床(表2),更多的针对老年疾病的靶向抗体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肿瘤靶向抗体将在多种常见老年疾病的精准诊疗中取得更大成绩。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