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龙观】为什么孩子总在半夜惊醒?

北京回龙观医院 刘华清 2018-12-30 睡眠|儿童|夜惊症 (3307)

典型事例

小明现在已经是个5岁大的孩子了,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一向表现的乖巧可爱,老师总是觉得小明是个性格内向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老实孩子。
小明的幼儿园是全托式的,即便是这样每到周末妈妈也常常不来接他回家。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依偎在老师的怀里睁着大大的眼睛,嘴里不停的念叨:“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呀?”老师听着小明的询问,眼泪总是在眼眶里打转,因为老师知道小明的命运太坎坷了。
小明的出生是一次意外,本就生活拮据的爸爸和妈妈根本无力抚养他,随着小明的出生,家庭矛盾也愈演愈烈,爸妈的争吵与厮打已经成为小小明习以为常的噩梦。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明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小明爸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小明和妈妈,留下孤儿寡母独自生活,为了生活只能将小明放在幼儿园让老师代管。
一天夜里,小明浑身抖动着大叫:“啊!妈妈,大灰狼来咬我了!”老师费力的把小明从噩梦里唤醒,小明一脸的惊恐表情和发呆的眼神,也吓坏了老师。老师知道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常常会在夜晚发出怪异的声音。这让其他小朋友的睡眠受到了影响,也让老师对此忧心忡忡。
小明在梦中常常惊醒,面部表情惊恐,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出汗,躁动不安。往往这个时候老师想唤醒小明也比较困难,在噩梦袭来的时候,小明常常对老师的呼唤不加理睬,不停的哭泣和叫喊,似乎是正在遭受着某种强烈的痛苦。老师对小明的表现感到担忧,同时老师也明白这与小明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明早年的生活环境中,充斥着打骂声,这让一个小孩子感到恐慌没有安全感,也常常会因为父母争吵而受到惊吓,神经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3岁左右的时候,爸爸又突然离开了他和妈妈。随之而来的是妈妈‘无情’的将其寄托在幼儿园内长期与小明分离。这对于一个稚嫩的生命,无异是一次又一次致命打击。

案例分析

小明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儿童睡眠障碍,一些有经验的抚养者把小明的这种情况称为“夜惊”。夜惊症又称梦恐症或夜间惊悸,常常发生在夜间入睡30分钟至2个小时之内,多见于3到7岁儿童。发作频率不定,有一月或数月一次。患儿常被噩梦惊醒,有时突然坐起,双眼睁大直视或紧闭,常伴有大声吼叫或自言自语,成年人往往无法分辨其内容。

夜惊症发作表现往往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出现恐惧、出汗、瞳孔散大、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心悸等情况,有时也会出现幻听、幻视、神志不清、不认家人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发作持续时间为1至10分钟不等,之后可继续入睡。唤醒后,患儿对清醒前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只能表达感到很害怕。这种幼儿期的睡眠障碍,与情绪紧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幼儿5--7岁的幼儿较为常见,男性幼儿的发生率较高。
夜惊症为发育成熟过程中的某些因素所致,发生率约占正常儿童的1%--3%,成年后可自行消失。研究发现,本症发作的原因可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约有一半的夜惊症儿童有家族史,其父母某一方也有过这种情况,因而推测可能与大脑发育缺陷有关。这样的儿童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比较容易发作。

2.心理因素:一些心理刺激因素也会成为夜惊症患病原因,比如孩子受到惊吓,突然与父母分离,父母争吵,发生意外事故,受到严厉的批评或听到看到一些恐怖的事情等,均可引起夜惊症。

3.其他原因:研究发现一些幼儿由于患有饶虫等寄生虫病,也可导致夜惊的发生。

夜惊症的发生程度与频率和儿童的年龄、性格有一定关系。往往敏感、胆小的儿童容易发生或经常发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夜惊的现象也会消失。

小贴士:

针对儿童夜惊症,家长首先要了解其发作的原因。在孩子睡觉前避免儿童造成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让孩子在宽松、心理平衡的情况下入睡。
经常发生夜惊的孩子存在持续的焦虑状态,因此对于经常发生夜惊的儿童,因进行心理疏导。可采取家庭治疗、游戏治疗、支持性疗法等方式进行干预。于此同时,家长也不必对幼儿夜惊发作过于紧张,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也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夜惊发作后,要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安抚,帮助儿童继续入睡等。
幼儿夜惊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但若反复发作,并次数较多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类药物。

针对儿童夜惊症,家长首先要了解其发作的原因。在孩子睡觉前避免儿童造成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让孩子在宽松、心理平衡的情况下入睡。
经常发生夜惊的孩子存在持续的焦虑状态,因此对于经常发生夜惊的儿童,因进行心理疏导。可采取家庭治疗、游戏治疗、支持性疗法等方式进行干预。于此同时,家长也不必对幼儿夜惊发作过于紧张,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也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夜惊发作后,要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安抚,帮助儿童继续入睡等。
幼儿夜惊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但若反复发作,并次数较多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类药物。

在预防上,父母温暖如春的陪伴是最好方法,避免儿童听到一些能够产生紧张恐惧情绪的故事或看到紧张恐怖的影视作品等。本病一般会随着年龄增长,诱因解除逐渐消失自愈。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