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折寿”的最可怕杀手!
随着经济发展、医学进步,人类的寿命显著延长。而随着寿命的延长、人类的疾病谱也随之变化,如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是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名的“慢性病”。
慢性病多见于年长之人,年龄越大、慢性病的发病率越高。可以说:人类寿命的延长为慢性病的高发创造了条件,但慢性病却又威胁人类健康,甚至影响人类寿命的进一步延长。
将慢性病的“过早死亡”减少1/3!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要将慢性病的“过早死亡”减少1/3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数据:2016年全世界因慢性病死亡约4100万人,占总死亡人口的71%,其中1500万发生在30至70岁的人口中,占因慢性病死亡人口数的36.6%,即1/3以上的慢性病病人未活过70岁。
世界卫生组织将这部分死亡视为“过早死亡”,希望将这部分死亡减少1/3。我国2016年因慢性病死亡人数约925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9%,这个百分率远高于全球的统计数字,而30至70岁人群慢性病过早死亡占17%,上海市则为10.07%皆明显低于全球水平。
这一高一低如何解读?我以为前者反映了我国慢性病问题严峻(不过,也反映了我国因传染病、营养不良、伤害等原因的致死率低于全球水平),而后者则可能由于我国慢性病患者发病较晚、或治疗更有效果,即防治工作的成效,使得慢性病患者80%至90%皆能活过70岁,避免了“过早死亡”。
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了“减少慢性病过早死亡1/3”这一目标,而我国慢性病“过早死亡”亦明显低于全球水平,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高,各级政府对此仍十分重视:从中央政府的《健康中国2030》到上海市政府的《健康上海2030》都将减少慢性病人的过早死亡列入了工作目标。
“过早死亡”是一个新的提法,以前至少在政府文件中似未见过。而以70岁为界也不宜机械地理解为70岁以后的死亡便是合理……但要减少因患慢性病而“折寿”则是绝对合理的。
要减少慢性病影响人的寿命,根本的措施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预防慢性病必须从控制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入手,危险因素包括遗传背景、年龄、生活行为诸方面。虽然遗传背景由父母遗传而来、年龄增长是自然规律皆是不可控因素,但生活行为却是绝对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且这“生活行为”是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慢性病报告2014》的文件中指出:不合理饮食、吸烟、嗜酒及缺少运动乃是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民众的饮食总体上来说是过量与不足并存:脂肪与蛋白质的摄入过量而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不足。最近一些地区的研究还指出总热量的摄入超标;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过多,鱼及水产类的摄入不足;油与盐的摄入超标许多,而蔬菜水果的摄入十分不足等等。不合理的饮食是慢性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启动因素,过量的饮食与缺少运动必定导致超重或肥胖,而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则是心脑血管病与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如今超重与肥胖率仍在上升。烟酒的嗜好是癌症的重要病因,此外,吸烟又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之一、更是慢性呼吸道疾病明确无误的致病因素;饮酒除与若干癌症的发生有关外,还损伤胰腺与糖尿病有关。我国的吸烟率据上海地区的统计近年似稍下降,但控酒尚少意识,所以欲预防慢性病必需加強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
其实不仅预防慢性病必需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即使已经患病,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除药物治疗之外,也必须有合理的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及良好的心态等健康的生活行为。众所周知此类慢性病并不能彻底治愈,但虽不能治愈却完全可以控制,如能控制良好,病人亦可如正常人一样享其天年。即以我国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紊乱等“三高”的控制情况而论,控制率虽逐年有所提升,但总体而言大致上控制的比例不足1/3,亦即大多数病人的“三高”仍未满意控制。控制“三高”属于基本医疗范畴,无论城乡居民大致上可有医疗保障,虽或仍有保障不足的情况,但更多的问題在于病人就医意识不強、对需要坚持服药的认识不够、对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缺少毅力等方面。
控制慢性病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但是正如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文件中指出的那样:应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追求健康长寿的责任也在于各人自己。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