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爱与不爱 | 心脏“不喜欢”高盐饮食,警惕零食里的“隐形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9-09-13 心血管疾病|控盐 (2446)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杀手”,其死亡率逐年攀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高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下,心血管疾病也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患病群体不再局限于“老年人”。

调查资料显示,我国40岁以下人群冠心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发病率上升了接近3倍。冠心病确实越来越年轻化了,而且年轻人一旦发生心肌梗死,病情往往比老年人更凶险,发生猝死的几率也比老年人高。

防治心血管疾病,就要了解心脏的“脾气”,摸清心脏的“小心思”,投其所好。

心脏“不喜欢”高盐饮食

高盐摄入是高血压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也会造成心血管病发病与死亡风险增加。过多的盐分摄入会造成体内血容量的增加,肾脏为了调节电解质的平衡也会分泌一些缩血管激素,导致血压的升高。长期的高血压会逐渐引起心室壁的肥厚,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还可以破坏动脉内膜的完整性,导致粥样斑块形成,斑块逐渐增大就会导致冠状动脉明显狭窄,造成心肌缺血,从而发生冠心病。

其实很多国家都有通过控盐行动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先例。比如芬兰,自1978年人日均食盐摄入量是12g,到了2002年,日人均食盐摄入下降了30%,降到了9g,冠心病和中风的死亡率也同期下降了60%。所以控盐对于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至关重要!

比起西方人来说,中国人大都是“重口味”,饭菜大都偏咸,如川菜、湘菜、鲁菜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摄入盐量不超过5g(大概普通啤酒瓶的一瓶盖)。而我国全国的平均食盐摄入量是9.2g/天,远超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剂量,而美国人均每天的盐摄入量仅为3.2~4.5克,可见国人口味之重。

相比于看得见的食用盐,我们更应该警惕身边的“隐形盐”。

零食中就含有大量“隐形盐”,所以购买各种食品时,注意包装上的标示估算盐的含量。很多食品包装上并不会标出含盐量,而是以钠的形式出现,如果我们知道钠和盐的换算公式,很容易就能算出来:

 400mg钠=1克盐

赶紧看看你手里的零食的含盐量吧。

假如一盒泡面,大家猜猜它含有多少盐?它里面含盐量为2.5g每100g,所以一盒200g的泡面就含有5g盐,相当于一个人一天的摄盐量。有些人的时候还加个卤蛋1.3、加根儿火腿肠2.8那盐的含量就更高了。

还有朋友经常会说,我们家炒菜很少放盐,我放酱油,炖肉我放黄酱,酱豆腐,其实也是一样的,一般30ml酱油的含盐量大概就相当于5g盐,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人一天的摄盐量。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些小窍门实现有效减盐:

1.用盐定量化

做饭前将拟使用的食盐按定量准备好,以免多用,如中午不在家中用餐,应减量1/3到1/2。

2.改良传统的烹调方法

炒完菜后再放盐,可以在同等咸度下削减盐量。另外,晚放盐还能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可谓一举两得。

3.凉菜即拌即食

凉菜最好现吃现拌,在加调味料或食盐后尽快吃完,让盐分来不及深入内部。

4.少用含盐量高的调味品

每10克酱油中约含1.5克的食盐,每10克鱼露中约含1.2克的食盐。所以当人们在烹饪食物时应少用。如果使用了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就应少用盐或不用盐,以免使用盐量超标。

5.加酸能减盐

人体的味觉研究告诉我们,食物的味道之间有很奇妙的关系,其中酸味就是咸味的“增强剂”,因此在加入小半勺盐之后,我们再加几滴醋就可以让咸味更明显,从而减少食盐的实际用量。烹制低盐美味可以考虑用西红柿、柠檬等酸味的加入,减少盐的用量。

6.放糖会增盐

咸味不仅有增强剂还有减弱剂——甜味。事实上在1%-2%的食盐溶液中加入10%的糖几乎可以完全抵消咸味。所以在很多咸甜口味饮食中,食盐的用量比平时会多,因此诸如糖醋排骨等菜要少吃。值得注意的是南方人做菜喜好放糖,然而加糖后由于咸味减少,于是又会本能的增加盐的用量。

7.采用多种调味料

在料理时可以采用葱、姜、蒜之类的香料来提味,还可利用蔬菜本身的强烈风味如青椒、番茄、洋葱、香菇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降低因减少盐分而造成的味觉上的不适应感。

8.少吃或不吃高盐食品

腌菜、咸蛋、咸肉、黄酱等副食品应少吃或不吃为好。一个99克普通杯装方便面含有7.8克盐,一包辣酱面就有6克多的盐。

9.蔬菜水果不能少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钾,可以对抗钠对人体心血管的损害。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