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总是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夫妻生活走进阴霾,到底是怎么回事……

浙大二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9-10-20 躯体形式障碍 (3306)

9月初,气温仍在30度以上,绝大部分人还在靠冷气“续命”,王女士(化名)却穿起了严冬抗寒的装备

1件毛衣、1件羽绒服、秋裤、外裤、靴子、帽子、口罩,一层层将全身包裹,只剩下两只眼睛露在外面……就是这样武装到牙齿,王女士也丝毫没觉得暖和,反而非常地痛苦,在诊间就诊时还要求关空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跟寒冷抗争10年,却查不出病因

52岁的王女士是宁波人,10多年前开始出现怕冷症状,刚开始还可以忍受,后来越来越严重,就连汗流浃背的夏天,也要穿3~4件衣服保暖。无论哪个季节,对她来说都是冰冷刺骨,要与严寒打硬战。最后王女士只能辞了工作,闭门不出在家“专心”取暖,“好几年没买过短袖,夏天晒太阳别人觉得热,我却觉得非常舒服,冬天打开家里所有的取暖器,除了看病基本不出门。”

来浙大二院就诊之前,王女士已经去多家医院就诊过,检查和化验做了不少,家里堆了好几叠检查报告,就是找不到原因。有段时间,王女士进入“疯狂就医”模式,“早上看大医院专家,下午看江湖郎中,各种偏方、土方都试过,一点效果也没”。反复看病10多年,王女士渐渐失去信心,总感觉自己得了看不好的怪病,情绪波动大,渐渐少言寡语,不愿外出,不愿再和朋友联系,生活的空间也因对高温的要求缩得越来越小,家里人对她也无计可施。

王女士的丈夫说,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子,但随着王女士的畏寒加剧,冷与热的煎熬折磨着他们的生活,一起生活的他也感异常痛苦,“夏天台风一来,温度稍微降一点,她就开取暖器取暖,在家也不敢走出房门,饭也在房间里吃。

畏寒,是“想”出来的冷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地医院医生建议王女士去看看精神科,给她推荐了浙大二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陈一萍。王女士带着一大堆检查资料找到了陈一萍医生,希望这次能彻底跟冷做个了结。
陈一萍医生在仔细了解王女士的病史后,也和之前的医生得出相同的结论:

王女士体温正常,目前所有检查未发现相应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并不是器官病变引起了畏寒症状。

陈一萍医生分析道,王女士虽然怕冷,但体温又属正常,来诊室时已经热出了很多汗,手心衣服湿了一大片,并不是身体体温调节中枢出了问题,而是大脑皮层对温度的感觉出现了偏差, “所有躯体的感觉最终在大脑形成,在王女士的大脑里面,形成一种对冷非常强烈的感觉,这是大脑对躯体感觉功能的异常,王女士所患疾病在医学上也称作是躯体形式障碍。”

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

陈一萍医生说,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者相信各种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也是临床上的常见心理疾病,属于神经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的一类表现形式之一,患者在医学检查时毫无异常,常常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表现在身体上,造成身体不适,“目前这个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明确,和神经功能异常、个性特征、心理社会因素及生物学因素有关,比如曾经受过的精神创伤或生活中缺乏人关心等因素可能导致患病率增高。”

在就诊过程中,陈一萍医生也找到了导致王女士畏寒的心理原因,是“想出来的病”。原来十多年前,王女士曾进行输卵管结扎手术,手术时医生在聊天,这给她留下了一块心病,“医生太漫不经心了,手术肯定没做好”。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中,王女士术后出现了腰酸、腰痛、腹痛等症状,“身体越来越弱,越来越没力气,越来越不想出门”,时间一久,王女士出现了怕冷的症状,从那之后,她生活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身体感受冷、对抗冷上面,“对其他事情丧失了兴趣”。

内向、偏执、敏感的人更容易患病

有些内向、偏执、敏感这类性格特征的人是躯体形式障碍发病的高危人群,尤其伴随负性思维认知模式特征的人,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后,他们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差,往往关注事情坏的一面,对躯体症状的敏感性增加,反复去医院检查,也不相信检查结果和医生对检查结果的解释。” 陈一萍医生说,虽然不相信医生的解释,但这类病人会在网上搜索相关疾病症状,对所查的信息进行对号入座、反复加工,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的情绪中,容易出现疑病的倾向,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当这种躯体不适症状和情绪反复被强化后,病人很难进行自我调节也很难走出疾病的怪圈,这时候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专业帮助和诊治,规范治疗,最终才能战胜疾病。”

住院20多天,在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后,王女士已经不那么怕冷。出院时王女士脱下了厚厚羽绒服,穿了比别人多穿了一件外衣轻装回家,“害怕出门十多年,这回能跟家人一起去楼下散步了”。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