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量少就是贫血?红枣红糖水能补血?当心贫血背后的隐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贫血就好像“感冒、发烧”般平常,无非是气色不好,头有些晕,根本不值一提。但你知道吗?这些“小小”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大危机!
到底什么是贫血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我们体内血液的总量少了,是这样吗?
贫血是指血液循环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简言之,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类疾病。
其实平时,我们通过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就可以看出自己是否有贫血。在这张血常规单中可以看到,该患者血红蛋白远低于标准值,为重度贫血。
案例:张教授前不久接诊过一位患者,14岁的年纪看起来只有10岁左右,矮矮瘦瘦的、面色苍白、无精打采。经检查,发现孩子有严重贫血。追问病史,他还有一个特殊的临床表现——异食癖。爱吃墙灰,不让吃就会焦躁不安。医生进一步在孩子的粪便中发现寄生虫钩虫的虫卵。最后,诊断为钩虫病引起消化道慢性失血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现在,经过驱虫和补铁治疗,少年所有症状包括异食癖都消失,变成了一个阳光男孩。
好端端的,为啥会贫血?
前面介绍了,贫血最主要的就是缺红细胞。红细胞是我们血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成份,就像很多艘小船,载着新鲜的氧气,到我们身体的各个组织里,比如脑部、心脏、肾脏等等。当红细胞出了问题,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减低,全身组织和器官就会出现缺氧的状态。那这些红细胞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1.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原料缺乏:比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疾病引起:比如再障,白血病,淋巴瘤等
别看体内的红细胞很多很多,但真要长成一个成熟的红细胞也是很不容易的。
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红细胞的过程中,造血原料的不足啦,造血干细胞的缺陷啦,造血环境的问题啦等等,都会让红细胞不能茁壮成长。
大家最最熟悉的铁,就是造血所需要的原料,缺铁引发的贫血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缺铁性贫血。另外,叶酸、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须的原料,这些造血原料不足,又会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比如地中海贫血,蚕豆病等;
后天性溶血性贫血:比如自身免疫性溶血。
红细胞也是有寿命的,正常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早期夭折,而骨髓产生新红细胞的速度跟不上,体内的红细胞就会减少,贫血就出现了。
很多先天遗传性的溶血性贫血,比如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等,尽管你可能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些病名,但却是实实在在会把红细胞扼杀在摇篮里。
当然也有后天获得性的,比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时候是因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之类的原因。
3.红细胞丢失过多
就是失血!失血有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之分。急性失血指突发的大量的消化道、呼吸道出血,大量的出血容易诊断。需要提醒的是慢性失血,因为很容易被忽视,比如经常痔疮出血、长期月经量过多、消化道肿瘤、肠道寄生虫病引起的隐匿性便血等,不知不觉地就让你成为贫血病人。
贫血不是女性专利
1.孕产期或者有月经的女性
由于面临生产的失血、月经失血、哺乳等特殊的生理状况,孕产期或者经期的女性可以说是贫血的“主力军”,毫不夸张地说,多数女性曾经或目前都出现过程度不等的贫血症状的,且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2.老年人:缺乏营养或肠道肿瘤
老年人因为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变差,或者爱吃素食,很容易对造血原料摄入不足。老年人如果出现口角炎、口腔溃疡、手脚麻木等症状,要考虑到是否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
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老年人如果出现非常见的营养性贫血,且又伴有消瘦、乏力、胃肠道不适、腹痛等症状,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警惕是否出现了肠道肿瘤。
3.婴幼儿:母体供给不足和喂养不当
常见于刚出生或1-2岁的婴幼儿,多为营养缺乏性贫血,其原因之一是母体怀孕期间本身就贫血,缺乏铁元素。妇女在怀孕期间对铁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本身就有轻微贫血,又补充不及时的话,就容易导致宝宝出生后相对的铁缺乏。
另外,孩子出生后需要哺乳,如果通过母体摄取的营养不足,也容易造成贫血。在孩子4个月的时候,母乳的营养就很少了,如果不及时添加辅食,逐渐改变饮食习惯,营养摄入不够,也会造成贫血。
4.男性:多由痔疮和慢性出血引起
男性贫血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痔疮。俗话说“十男九痔”,如果痔疮严重,长期失血后会造成铁元素的丢失,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另外,男性朋友生活压力大、应酬多,可能有一些胃肠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等,引发慢性出血,进而出现缺铁性贫血。
案例:张教授接诊过一位患者,长期反复发生重度贫血。排除了痔疮原因后,给患者做了胃肠镜,均没有发现异常。最后,采用了胶囊内镜,因为胶囊内镜很小可以到达平时检查不到的小肠部位,果然,在这位患者的小肠发现了一个肿瘤,找出了他长期贫血的原因。
这些习惯可能是引发贫血的元凶
1.元凶1:节食减肥
相比男性,女性每个月因月经会丢失一部分红细胞,因此女性身体对铁质需求量比较高,但很多女性追求身材苗条,盲目的去减肥,往往选择节食,或蔬菜水果当正餐。
不沾荤腥或仅吃水果很难保证摄入足够的铁。虽然一些蔬菜中也含有铁元素,但植物中含有的草酸、植酸、磷酸及大量的膳食纤维,会影响铁的吸收,吸收率仅为肉类的十分之一。所以蔬菜水果要多吃,但肉也不能不吃。
2.元凶2:茶水咖啡
过量嗜饮咖啡与茶,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与铁形成难以溶解的盐类,抑制铁质吸收。因此,饮用咖啡和茶应该适可而止,一天不一两杯足以。
3.元凶3:过度饮酒
酒精所致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酒精性肝硬化均可引起出血及消化功能不良而伴发贫血。
4.元凶4:过度辛辣
有些人饮食口味较重,无辣不欢,这种过度辛辣的饮食习惯容易引发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还容易造成痔疮。胃肠道疾病和痔疮都有可能引起慢性失血,导致贫血发生。
这些贫血表现你有吗?
Q:很多人坐久了站起来就会头晕、眼前发黑,张主任,这些症状到底是不是贫血的症状呢?
A:这种情况多为体位性低血压,是由蹲位、坐位、平卧位突然站立成直立体位时,出现的脑供血不足所致的低血压。一般休息几分钟、改变体位后就能好转。贫血的时候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但贫血所致的头昏乏力是持续性的,特别是活动后加剧。很多病人会告诉医生他上坡或上楼梯的时候体力不行,需要休息。如果有类似的表现应高度怀疑有贫血的问题。
Q:我经常会有头晕黑蒙的情况,身边有人说是贫血,有的人又说是低血糖。我到底该如何区分呢?
张纯教授:在饥饿时突然出现头晕、乏力、双手颤抖、冒冷汗等症状,低血糖的可能性较大。一般情况下,稍事休息,补充糖分,症状就可缓解。而贫血的头晕乏力不会因为体位的改变和进食而快速消失,其症状是持续性的。
三个小方法自测是否贫血
方法一:照镜子观察脸色是否比以前苍白;
方法二:摊开手掌看是否红润;
方法三:拉开眼睑观察睑结膜是否红润,若苍白无血色可能为贫血。
小心贫血后隐藏的危险疾病
只要发现了这些贫血的症状就需要去医院做检查吗?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自己不严重,不用小题大做。
需要提醒的是,贫血虽然不是“病”,但它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可能小小的“贫血”背后隐藏着大危机。所以,发现贫血,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诊断,找到究竟什么原因引起来的贫血。
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此外血液系统本身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淋巴瘤等也都可表现为贫血。
除了血液系统疾病,还有很多慢性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慢性肝病、甚至肿瘤,都可以引起贫血。
案例:张教授曾接诊过一位患者,被确诊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追问病史,该患者在一年前就出现过贫血症状,但没有引起重视,等到身体情况越来越差,无法正常工作时才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患有白血病。如果该患者能在一年前就到医院确诊,能早点发现白血病,可能最终能得到一个更好的治疗和生存。
民间偏方真的补血吗?
阿 胶:阿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补血保健品,由驴皮熬制而成,含胶原蛋白和一些其他蛋白质成分,但本身不含铁元素,对一些因造血原料缺乏的贫血或溶血性贫血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红 枣:红枣含少量的铁元素和一定量的维生素C,有补血的作用。但红枣中是植物性铁不是血红素铁,不易被人体吸收。
红 糖:民间一直流行红糖水可补血的说法,女性在月经期以及产妇分娩后,都经常喝红糖水来补血。事实上红糖中的主要成分为蔗糖,并没有补血的有效成分,而且有些红糖提纯不够,里面还可能含有杂质。
其实,以上三种食物才是真正的“补血高手”——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它们富含血红素铁,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尤其适合缺铁性贫血或有贫血倾向的人补血。但是一定要控制好量,特别是肝脏类建议每周摄入1-2次,每次不要超过50g,另外进食前要彻底煮熟煮透。
正确的补血方法
很多人认为是药三分毒,在贫血这个问题上食补比药补好,真是这样吗?
对于轻度缺铁性贫血的人,的确靠食补增加铁的摄入量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确诊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还是建议补铁治疗。靠食补长期大量摄入红肉、肝脏,可能会增加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风险。另外,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还需对症治疗疾病。
贫血的治疗主要强调病因治疗,明确病因后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予以相应的处理。
营养性贫血发病率最高,补充造血原料是关键。缺铁性贫血患者,补充铁剂+维生素C(维C可促进铁的吸收)。我们需要补充的不光是血液中的铁,还要补够人体需要储存的铁,通常建议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周期是3~6个月。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保持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非营养不良性贫血,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重度贫血患者、老年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应输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体内缺氧状态。
专家观点:
1.贫血很常见,早识别早诊断,认清病因很重要;
2.营养性贫血最高发,缺什么补什么,盲目食补不可取;
3.坚持良好生活习惯,关注身体小症状,千万别做贫血人。
参考文献
1.邓家栋主编,《临床血液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William's Hematology ,《威廉姆斯血液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监制:孙晖 王继亮
信息来源:血液科
转自: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荆楚大医生》
编辑制作:陈有为
审稿:聂文闻
转载请注明来源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