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甲状腺癌误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0-01-16 甲状腺癌|碘盐 (2870)

为“碘盐致癌”辟谣

2011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27.58/10万,排在第四位。男性为19.51/10万,排在第九位。从2014年第六届全国肿瘤学术大会上的数据看,中国甲状腺肿瘤发病率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年增长了约4.6倍。而在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呈增长趋势。

遗憾的是,在这种增速的背后,其发病原因仍有待探索,唯一明确的只有放射线。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当地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30倍。当然,这种影响并非立竿见影,要在事故发生后的10-20年后才会显现。有研究指出,放射性碘-131对婴幼儿的影响较大。4年前,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之后,日本政府便对当地的孩子进行定期甲状腺检查,很可能在若干年之后,这些孩子中有相当一批人会罹患甲状腺癌。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更为关心碘摄入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但现有研究还没有证据表明碘摄入与甲状腺癌有关联。王卓颖强调,如果一味去克制碘的摄入,反而会因碘缺乏导致健康问题。

那为什么会有碘盐致癌的传言?王卓颖总结了两点,第一,发现沿海地区的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比较高。第二,前段时间一直有食盐加碘之后,甲状腺癌发病率就增高的传言。“我们一直觉得这是一个误解。有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比较高,卫生水平比较高,体检做得多,所以发现的也就多。”王卓颖认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不能归结于单一因素。上海地区曾做过居民的尿碘测试,并没有发现超标。而在北美以及欧洲地区,不靠海的那部分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一样高。

肿瘤医院协同上海市疾控中心从2012年开始在600个肿瘤病人中进行饮食调查,王卓颖透露,调查预计2016年结束,主要是为了比对正常人与肿瘤患者之间的饮食结构,分析饮食因素是否和甲状腺肿瘤有关。

王卓颖坦言,他并不期待调查能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只要能有一种倾向,可以建议患者怎么吃就好。毕竟,调查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因素、雌激素问题、基因方面的问题等等。其他一些研究也在进行,比如细胞层面上的研究,看看高碘环境下肿瘤细胞是否会增殖。有些医生和学者还认为,甲状腺癌和雌激素、孕激素有关,因为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高3-4倍,然而目前也没有明确数据来验证这种观点。

综合分析国内现在的情况,导致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与生活水平提高、检查手段提高、检查频率增加有关。其他致病因素可能还包括饮食、压力等因素。

现在还有一点是需要重视的,那就是遗传因素。“临床上有遇到过一个家庭会有两三个人,或两个人同时发现有甲状腺癌的情况。”王卓颖建议,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人患了甲状腺癌,其他家人应该去做一下甲状腺检查。

虽然甲状腺癌发病率仍在增高,但好的一面在于甲状腺癌的整体治疗水平也在提高,因此死亡率并没有增加。

靶药并非人人适用

病理学上,甲状腺癌共有四种,分别是乳头状癌、滤泡性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最常见的是前两种。以前,乳头状癌占到70%~75%,滤泡性癌占15%~20%。如今,乳头状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占到90%以上,而滤泡性癌发病率则越来越低,这可能与食盐加碘有关。

王卓颖解释,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可以算是全身实体肿瘤中最好的之一,一般早期病人五年生存率在96%以上,十年生存率也有92%。即便是晚期的病人,五年生存率目前也能达到60%。如果已经有远处转移,现在也有办法治疗。

不过,治疗效果好只是针对乳头状癌、滤泡性癌这两种肿瘤,如果遇到髓样癌或者未分化癌,就没那么乐观了。未分化癌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差的一种,90%的病人平均生存期不超过12个月。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未分化癌的发病率很低,占到甲状腺癌的不到1%。患者的发病年龄通常都在70岁以上。很多都是以前患有甲状腺癌但未及时治疗或者反复复发最后演变成未分化癌。有关髓样癌,以前也没有好的方法可以治疗,现在美国FDA已经批准了两款靶向药物,分别针对局部晚期、碘131无效的分化性甲状腺癌以及晚期的髓样癌。

有关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不是人人都适用,也并非万能。王卓颖解释,甲状腺癌治疗通常都以手术为主,大部分早期的病人通过手术都能解决问题。一些相对晚期的病人,比如恶性程度比较高的,或者双侧性的,或者已经有转移的,可以在手术以后接受同位素治疗,也不会选择靶向治疗。剩下的患者,开刀也已经没法彻底清除,同位素治疗也没有效果了,这才接受靶向治疗。因为甲状腺癌对常规的放疗、化疗都不敏感,所以这部分病人到目前为止,除了靶向治疗,已经没有别的方法了,通俗点说就是姑息等待。靶向治疗来了之后,这部分病人就有了新的希望。

但在中国,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目前还在临床试验阶段。肿瘤医院目前也参与了多个国际多中心的新药临床试验,有两个药的初步结果已经出来,有一定效果。但有一点必须让大家知道:靶向药物基本不能让甲状腺肿瘤消失,少部分可以让肿瘤有缩小。大部分病人吃了这个药之后,只是肿瘤不长,专业点说就是肿瘤无进展期延长。

“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对于一部分现在没有办法治疗的病人而言,的确是提供了多一种选择。当然,如果这个药有效果,也能为将来药物的开发提供帮助。”王卓颖坦言,如今靶向治疗越来越热门,主要是因为大家发现过去经典的治疗方法已经不足以解决现有的问题。一旦规范的治疗之后,病人没有好转或者出现转移,就束手无策了。靶向治疗在这个时候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让大家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我国其实也在积极推进生物医药的发展,大部分都是靶向治疗和生物制品。这是一种趋势,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没有靶向治疗,那我们的医疗就只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不会有新的突破。

过度治疗的争议

有关甲状腺癌的治疗,纽约时报曾报道称,原本罕见的甲状腺癌已成为韩国最常见的癌症,其原因来自于及早诊断。作者提到,早在1947年,病理学家就发现,尽管极少成为死因,但在尸检中经常发现死者患有甲状腺癌的情况。从那时起,研究就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甲状腺癌,其中几乎所有人患的都是微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许多人一生中症状都不明显,除非接受了超声波检查。

这篇文章由此被理解成,甲状腺癌患者不开刀也能正常生活,手术其实涉及有关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对于这种观点,王卓颖并不认同。“尸检出来的那些癌都是直径在3毫米以下的。我们平时临床检查出来的甲状腺癌都是3毫米以上。不能光靠尸检时发现微癌并未导致死亡,就推断出小的癌就不用开刀。目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如今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的确可能和体检有关,提前发现的多,早期的多,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争论一直都有,焦点就在“是否过度治疗”。王卓颖认为,从肿瘤的治疗标准看,三级预防当中就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个标准还是没有错的。乳腺癌、大肠癌都有做筛查,甲状腺癌当然也需要。至于一部分很小的肿瘤,也就是直径在3毫米以下的“微癌”,到底开还是不开?这是个问题。

“主要是韩国,现在甲状腺癌排名第一了,手术量非常多,我们这边也是,发病率也在增长,死亡率没有增加。也就是说,病人越来越多,但都没有发生生命危险,所以有人就说,小的肿瘤是不是可以不用开。”

但从专业医生的角度来说,王卓颖认为还是有必要治疗。最大的原因是,即便是“微癌”,那也是个恶性肿瘤,它可能并不体现在这个肿瘤长多大的问题,很小的肿瘤也会发生转移。目前医学界没办法区分,哪部分肿瘤不会发展,哪部分肿瘤是有可能造成病人身体上的损伤,最终导致生命危险。其实,临床上也有发现,直径1厘米以下的恶性肿瘤,术前没有发现转移,但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接近40%的病人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还有一些病人转移得很厉害,但甲状腺原发肿瘤还是很小,有些甚至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因此,一旦发现是恶性肿瘤,还是应该手术。拖着不开,如果转移,手术的范围只会更大,并发症也会增加。有一部分病人还要去做同位素治疗,影响生活质量。

当然,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将来或许能有预测肿瘤会不会发展的指标出现,那时,医生们就可以筛查出一部分肿瘤很小的病人免于开刀,但那是未来的事情。

目前,过度治疗的情况的确有,但并不是针对恶性肿瘤,而是要防止良性肿瘤的过度治疗。“在一些基层医院,2厘米以下的结节也去做手术,这可能就不太必要了。”在王卓颖看来,暂且不提过度治疗,如今首要关注的是规范化治疗。“我们这里接收的病人,很多其实已经动过刀,到我们这已经是二次手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之前的治疗不够规范。

要规范治疗,首先就要诊断清楚,才能指导之后的手术做多大,做完手术之后做哪些辅助治疗。手术也一定要规范,不要少开,也不要多开。少开造成肿瘤残留,导致复发。多开造成病人不必要的创伤。

更重要的是,如果第一次治疗不规范,第二次治疗时的效果一定打折扣,并发症肯定也明显增加,对病人而言,也是非常大的打击。“病人复发过一次,对他心理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即便过了五年,十年,他也会担心是不是还会复发。”王卓颖说。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