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用屏上瘾的孩子们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0-12-06 电子屏幕|身心健康 (4456)

进入9月,全国迎来开学季。从“史上最长寒假”到“宅家上网课”,过去的大半年,很多孩子长时间面对各种电子屏幕。如今,家长们想要孩子收收心,夺回电子屏幕的掌控权,却成了难题。近日,一项涉及1017人的调查显示,77.2%的受访者今年玩电子游戏的频率增加;65.5%的受访者每天玩超过2小时;53.2%的人坦言因游戏视力下降了。《生命时报》发起的一项调查则显示,电子屏幕已成为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以及家庭矛盾的一大隐患,亟需约束与控制。

半数孩子用屏“失控”

距离开学只有两周了,小佳的暑假作业还一字未动。这个暑假的多数时间,小佳都是在打游戏、刷视频、追网剧中度过的。眼看就要升六年级了,小佳妈妈很着急:“每天就知道抱着手机看个没完!”小佳回怼一句:“你不是也一样吗?”小佳妈妈夺过手机,猛摔到地上,生气地说:“还反了你了!”小佳大哭起来:“你赔我手机!”……此后几天,小佳不吃不喝,抗议示威。家里人看着心疼,三番五次劝和。最后,小佳妈妈承诺给她买新手机,小佳也答应乖乖完成暑假作业,这场家庭矛盾才算化解。

类似的场景在不同家庭都有发生。《生命时报》对238名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家长因电子屏幕使用问题与孩子发生过矛盾。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每天使用电子屏幕主要用来刷短视频(29%),其次是打游戏(24%)、线上学习(24%),通讯的占14%,还有10%爱看直播。其中,49%的孩子“玩起来没完”,34%需要家长帮助控制时间,只有17%可以自己合理控制时间。48%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每天使用电子屏幕超过5个小时以上,仅16%在1小时以下。

“这样的调查结果在意料之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我们2015年曾针对全国10个省市少年儿童进行调查,我国少年儿童使用过互联网的比例超过90%,手机拥有率超过60%。目前来看,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屏幕主要呈三个特点:

一是低龄化。早期调查发现,孩子最早接触电子屏幕是小学四年级,因为学校通常在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近年来发现年龄越来越早,本报调查发现,40%的孩子最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在3岁以下,甚至有的还不到6个月。

二是接触群体越来越大。在过去,90%以上接触电子屏幕多的孩子来自城市,如今该现象正快速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家人看管,过度使用电子屏幕和沉迷、上瘾问题更多。

三是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不仅导致视力受损,也给学习、生活、社交方式带来不良影响。各类惊人的报道屡见不鲜:6岁男孩模仿短视频特效,把眼球抠到淤血鼓出;10岁小学生打赏短视频主播,一个月花掉4万多元……引人入胜的游戏设定,带货主播疯狂叫卖,美食博主诱人的吃播等,让青少年面对电子屏幕“根本停不下来”。

一块小屏摧残身心

专家们表示,不恰当使用电子屏幕对青少年的伤害是潜移默化的,等你发现的时候,它的伤害已经不浅了。

视力严重下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陈跃国解释说,孩子刚出生后眼球窄小,属于高度远视,视物模糊。随着年龄增长,直至8岁左右,才逐渐恢复到成人正常的视物大小。但现在发现,很多孩子从五六岁开始,远视就丧失了,等到上学后就近视了,这与过早过度用眼有很大关系。

影响生长发育。陈跃国表示,电子屏幕还可能导致身体活动减少、脊柱变形、颈椎错位等严重后果。本报调查显示,27%的家长认为孩子使用电子屏幕会变得不爱运动、更加宅和懒,有的孩子早早的在颈椎后面鼓起了“富贵包”。孩子睡前玩手机,影响褪黑素分泌,还会导致睡眠障碍,影响生长发育。

影响智力发育。渥太华CHEO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用太多时间玩电子游戏,上社交网络和观看电视节目,会导致大脑发育变差,看电子设备和电视时间长的孩子,认知能力比其他同龄人低约5%;孩子们每天花两个多小时玩手机或看电视就会损害他们的脑力。另有研究表明,每天花大约10小时上网的大学生大脑皮层的灰质,比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学生要少,而灰质是负责大脑思考的部分。

出现社交障碍。有研究证实,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本报调查发现,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后,31%的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急躁不安的情绪,甚至有社交障碍、沉默少言。

影响一生发展。沉迷于电子屏幕的孩子,容易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追踪调查了50名沉迷于手机和50名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10年后,50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人考上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

最让孙宏艳担心的是,电子屏幕搭载的不良内容,正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智和思想。在一些短视频平台,恶俗、早恋、炫富、虐待动物,甚至有些打涉黄擦边球的内容,(上接1版)都会让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不良影响。尤其一些“00后”“10后”小“网红”异军突起,加上一些带货主播、网红明星的卖力推销等,让孩子们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极度渴望,严重误导他们的价值观。2016年北京多所小学抽样调查显示,有八成小学生希望成为“网红”。

全社会要为下一代“控屏”

专家们表示,现代生活离不开电子屏幕,尤其是电子支付时代的到来,让其便捷性更加凸显,它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是无法抹杀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将青少年依赖电子屏幕的问题都归咎于它,从而盲目把电子屏幕妖魔化。孙宏艳分析道,儿童青少年之所以对电子屏幕欲罢不能,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第一,青少年处于好奇心和思维意识形成阶段,对于新鲜、有趣、形象化的传播内容非常感兴趣,视频的可视化、直播的现场感、游戏的犒赏机制等,都符合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第二,家庭的错误示范效应。父母和长辈没有教给孩子如何正确使用电子媒介。本报调查发现,47%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玩手机、23%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看电子屏幕,耳濡目染下,孩子很难不学着做。第三,互联网企业监管不够。为避免青少年沉迷网络,很多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但47%的受访家长认为形同虚设,换个登录方法就又上去了,只有14%的家长认为有用,还有9%的家长发现“孩子自己偷偷关了”。

辩证看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屏幕,而不是一味打压和排斥。1.多花时间陪陪孩子。家长不妨放下手机,陪孩子多玩游戏、读新书、做手工、做家务、做运动等,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2.形成约定使用时间的习惯。家长应合理管控孩子的用眼情况,与孩子约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次最好不超过30分钟,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观看多久后自动关闭程序以限制孩子的使用时间。3.关闭所有不必要的推送通知,降低屏幕色彩饱和度,在主屏幕上只留下日常工具,卸载容易使孩子上瘾的游戏、视频软件。4.不要让孩子自己设置登录账号,更不要让他们绑定银行卡等。

孙宏艳还建议,各类平台应生产绿色健康的内容,尤其是在覆盖儿童青少年群体的产品开发上,应区分年龄层,利用现有技术让“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除了限时使用,还要重视过滤不良信息等。像英国还从法律层面出台规定,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能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给喜欢的帖子点赞。

在法国,3~15岁学生在校期间严禁使用手机。陈跃国认为,一般不建议幼儿园课堂上使用电子屏幕,即便是阅读,也要少看密密麻麻的小字,选择大字的画册。上课40分钟后,老师应鼓励学生去室外走走,最好每天在阳光下参加2个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孙宏艳则表示,学校应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和电子设备,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应重视设立丰富的兴趣爱好社团,为青少年提供社交和学习平台。

最后,陈跃国提醒,一旦孩子在使用电子屏幕时有流泪揉眼睛、凑近观看、挤眼睛等情况,家长要尽快带孩子就医,查看是否有视力异常,尽早解决和配镜,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并长期追踪观察,避免近视发展度数过快。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