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晚期肺癌潜在可治愈,很多人却不知道……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2-09-27 晚期肺癌 (1579)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被誉为恶性肿瘤里的“头号杀手”

然而,由于肺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确诊时已错失手术机会,这些不可手术的中晚期肺癌,也成为了目前治疗的难点

怎样让这部分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小编,看看临床医生们,如何破解治疗瓶颈与难点

肺癌主要分成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左右,是最主要的肺癌亚型。

在亚洲人群中,约50%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携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对于这类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抑制剂靶向治疗,是目前各大指南和诊治规范共同推荐的最佳治疗手段

EGFR抑制剂(如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等)的问世,使晚期肺癌的治疗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每日只需口服一颗靶向药,中位生存期就可以从原来的不足1年延长到3年左右

但同时,几乎所有的靶向治疗都会面临耐药的挑战:即使是目前已经上市的、最先进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一线使用,其疗效维持的中位时间也只有18-20个月左右;靶向药一旦耐药,留给大多数病友的治疗选择就剩下副作用较大、疗效偏差的化疗等传统治疗。

如何延缓和推迟靶向药的耐药,使晚期肺癌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优质的生活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广大病友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自2016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朱正飞教授率领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针对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模式的优化,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研究发现,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EGFR抑制剂靶向治疗的过程中,有30%-50%的病友会出现“寡转移状态”,也就是说在药物治疗开始前或者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全身的病灶分布较为局限,转移的器官数目不超过3个转移的病灶数目不超过5个,且一般情况良好

其实针对这部分寡转移的患者,在接受规范的EGFR抑制剂靶向治疗的同时,适时加用“立体定向放疗”,覆盖全身所有的转移病灶,可以显著延长靶向药物的使用时间,甚至可以让一小部分病友获得长期生存、临床治愈的可能,尤其是基线就合并寡转移状态的病友

在一项针对立体定向放疗用于晚期EGFR突变、寡转移肺癌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朱正飞教授团队发现,这样一种“靶向药物配合立体定向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以让这部分病友的死亡风险下降50%以上

研究团队聚焦晚期EGFR突变肺癌治疗中的难点——脑转移患者,开展了系列原创性研究。

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近一半的患者会出现脑转移;而一旦出现脑转移,就意味着药物治疗的疗效大打折扣,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受到严峻威胁。

面对这样一组治疗难度大、病情危重的晚期肺癌患者,朱正飞教授团队通过精选人群和综合使用多种抗癌武器,治疗效果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发现,晚期EGFR突变且合并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中,40%左右的患者刚确诊或经过靶向药物治疗后,脑部也会呈现“寡转移状态”(脑部转移病灶数较少、病灶的直径较小)——针对这类脑部寡转移的EGFR突变肺癌患者,靶向药物联合脑部精准放疗,可以将生存期平均延长6个月左右,同时副作用轻微

文稿:朱正飞、杨曦(放射治疗中心)
编辑、制图:朱一齐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