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自测!你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吗?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在中国,每12秒有1人发生卒中,每21秒有1人死于卒中,脑血管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脑卒中由不同的发病机制大致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不论是梗死还是出血,都会破坏周围脑组织的神经元。
我们知道,神经元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卒中严重时功能损伤不可逆转,同时可引发以下症状:
1. 突然面部、手臂和腿的无力,尤其发生于一侧肢体或面部;
2. 突发面部、手臂或腿的麻木,尤其发生于一侧肢体或面部;
3. 突然意识不清、言语含糊或词不达意;
4. 突然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丧失;
5. 突然头晕、行走不稳;
6. 突然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等。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中风120”口诀是一种适用于民众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是脑卒中,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尽早辨别前兆、掌握急救知识,就能把伤害降至最低
如何预防脑卒中?
卒中虽然可怕,但它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手段主要是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疾病、肥胖、吸烟饮酒等。
如何一级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何为一级预防,一级预防也称初级预防,就是在问题尚没有发生前便采取措施,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从某种意义讲,初级预防是真正的预防,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那么如何使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生呢?
1. 合理膳食 适当运动
每日饮食多样化,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
2. 控制三高 控制体重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肥胖均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建议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及时就诊,积极控制血压、血脂以及血糖,降低体重。
3. 戒烟限酒
烟会加重血管硬化,酒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加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不要吸烟,远离二手烟,同时注意饮酒要适当。
4. 保持好的心态
情绪不佳、闷闷不乐更容易发生卒中,应保持良好心态,多参加社交活动。
如何二级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既往卒中患者更容易再次发生卒中,而卒中发生次数越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越严重。
而预防卒中的再发即为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对于二级预防,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呢?
1. 生活方式干预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充足的睡眠同样适用于预防卒中的再发。
2. 控制三高
降压:如无绝对禁忌,在发病后数天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
降糖:长期糖尿病患者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加上降糖药物的干预。
降脂:使用他汀类药物,积极管理血脂。
3. 抗栓治疗
在控制危险因素之外 ,抗栓治疗是预防卒中发生的关键。
家人疑似发生卒中了怎么办?
1. 遇到怀疑卒中的病人,应及时联系120送往有急救条件的医院;
2.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解开衣领,有假牙者应设法取出,及时清除口鼻中的呕吐物及痰液;
3. 昏迷患者应侧卧位,运送途中要保护好病人,避免头部发生剧烈摇晃和震动;
4. 尽快送至医院就诊判断卒中类型——如果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自发病4.5小时内,部分患者可纳入急性溶栓绿色通道行静脉溶栓治疗,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部分患者24小时之内满足一定条件仍可以通过动脉取栓等介入治疗进行血管再通。
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的患者,医生会给予一些药物治疗,药物的目的是防止新的血栓形成,降低未来发生卒中的风险,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如何进行脑卒中的自我评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全国200个地区连续10余年组织开展40岁以上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和干预工作,并推行了简单易行的脑卒中“8+2”危险评分。
其中,“8”是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8项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2”是指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高危:具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或者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判断为高危的人群建议立即向专科医师咨询脑卒中的预防。
中危: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且患有1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
低危: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且无慢性病。
对于高中危人群都需给予定期的随访管理,同时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诊疗处置。
本文作者:占雅静
指导专家:胡治平
编辑:沙丽娜
审核:范伟娟
责编:赵丽萍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归“医牛”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等任何使用,未经授权使用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 医牛健康资讯网”。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