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麻,酸……别错怪你的椎间盘了,也许是因为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4-05-22 梨状肌综合征 (186)

翘着二郎腿

陷入办公椅

真是爽哉

某天一屁股坐下

突感一阵酸痛

渐渐地

“腰疼”、“腿麻”、“屁股酸”、

“坐不久”、“走不动”

难道是“腰椎间盘突出”套餐?

对腰部发起“猛攻”治疗后,却不见效!

殊不知,罪魁祸首是......

小编贴士:今天会教大家如何自我缓解症状哦~

什么是梨状肌综合征

01 梨状肌是什么“身份”

梨状肌是臀肌中较小的一块肌肉,它起源于骶骨内侧和骶结节韧带的上缘,向外侧穿过坐骨大孔,止于大转子上缘内侧。与它紧密相贴的是坐骨神经,坐骨神经在经过坐骨大孔时行于梨状肌下方。

当髋关节伸展时,梨状肌起髋关节外旋肌的作用;当髋关节屈曲时,梨状肌起髋关节外展肌的作用。

02 什么是“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是指因梨状肌发生损伤、痉挛、变性以致坐骨神经的梨状孔出口狭窄从而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有数据显示,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率估计占所有坐骨神经痛病例的6%至8%,占下背部和大腿上部/后部疼痛的0.3% - 6%。常见于中年患者中,并且女性较多于男性。

03 “梨状肌综合征”的危害

梨状肌综合征往往表现为梨状肌深触痛、髋关节疼痛、臀部疼痛以及下肢麻木等,由于其症状与坐骨神经密切相关,所以通常疼痛和麻木会沿大腿后侧向下方放射

如果这些相关症状加重恶化,则可能会导致无法长距离行走、坐立不安,进而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无法顺利完成工作、学习和娱乐活动。

04 易致“梨状肌综合征”的行为

梨状肌综合征往往和腰部疾病联合出现,而以下情况则很容易诱发它的出现:

1、久坐,例如长时间开车、长时间办公

2、过度使用梨状肌,例如过量的臀部运动导致梨状肌肥大

3、臀部或大腿后侧的外伤

如何判断“梨状肌综合征”

现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存在争议,这里介绍几种在康复治疗中简单常用的部分检查判断方法。

首先,对梨状肌的位置进行触诊,是否有可触及的、触痛的、香肠样肿块是最初诊断梨状肌综合征的标准之一。

梨状肌的触诊:髂后上棘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开始向大转子方向为肌腹。

其次,有几个特殊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判断:

梨状肌紧张试验(Freiberg):患者仰卧,检查者将其伸直的下肢做内收内旋,若这时出现放射疼痛,迅速将患肢外展外旋,如疼痛缓解或消失,则为阳性

Active piriformis Test:患者维持侧卧位,患侧朝上,保持髋关节屈曲的同时主动抗阻进行外展并外旋髋关节,若疼痛或感觉异常再现,则阳性

FAIR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将髋关节进行屈曲、内收和内旋,若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再现,则阳性

Pace试验:在坐位时,对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的抗阻活动,若疼痛或感觉异常再现,则阳性

Betty试验:患者侧卧,在抗重力下保持髋屈曲和外展的姿势,若疼痛或感觉异常再现,则阳性

另外,电诊断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也是常见的诊断方法

如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康复物理治疗是现在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放松肌肉、减少对坐骨神经的压迫、减轻症状。其主要方式包括:

01 

通过触诊和寻找按压点,治疗者对梨状肌及其周围软组织进行深层的按摩和筋膜放松手法,可减少梨状肌痉挛和日常活动时的疼痛不适。

02 

梨状肌的拉伸包括使髋关节同时进行超过90°的屈曲、45°到60°的外旋以及内收。这可以使得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减轻神经的压迫。注意臀部不可抬起离开床面。

03

神经松动技术是一种用于治疗神经刺激、发炎或粘附的技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需要针对坐骨神经进行松动和牵伸。对坐骨神经的松动建议是保持患者髋关节稍内旋、伸膝的同时治疗者抬高下肢。抬高下肢的过程中,在出现神经症状的末端进行被动足背屈,而放下下肢的过程中则逐渐减少足背屈的角度,然后治疗者循环往复,多次松动。

04 

治疗者对梨状肌肌肉位置或患者具体疼痛点进行冲击波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如何自我缓解“梨状肌综合征”

01 自我软组织放松

使用放松用滚轴对患侧臀部进行按压、按摩,每次久坐后或症状发作时可以进行。

02 自我梨状肌拉伸

平卧,将患侧腿以“跷二郎腿”的形式放在对侧腿上,双手抱住对侧腿的大腿向头部方向用力拉,使患侧臀部出现明显的拉伸感。

03 自我神经松动

平卧,使用毛巾或带子绑在患侧腿的脚踝上,保持腿伸直向头部方向抬起并双手拉带子帮助将腿抬高到症状出现的高度,并且主动勾起脚背,随后放下同时将脚踝放松,然后循环往复。

04 良好的生活姿势管理

尽量避免久坐超过一小时以及坐在过硬的椅子上,同时建议有频率地转换坐姿或站起活动躯干、拉伸臀部肌肉,可有效预防梨状肌综合征的出现以及改善其症状。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晨磊、陈君 

审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键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