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已经盯上年轻人,做好这几件事能降压

浙大二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4-06-02 高血压 (160)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患病人数约2.7亿

当代年轻人饮食以外卖为主,经常通宵熬夜,加上超重肥胖、长期精神压力等因素发酵,容易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心脑血管事件(如脑出血、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的发生。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可损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最终导致器官的功能衰竭,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血压

这个压力过大就是高血压

高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的90%以上,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也称症状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主要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和主动脉缩窄等。

目前,我国将高血压诊断标准设为:

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的病程较长、知晓率较低、个体差异较大、自我管理较弱,因此,高血压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高血压常见的认知误区

1:身体没有明显症状,就没有得高血压。

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一些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头晕、头痛、耳鸣、疲劳、心悸等。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缺乏特殊临床表现,导致诊断延迟,仅在体检测量血压或出现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高血压的危害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只是大家忽视了身体的信号。另外,固有观念总认为高血压是老年病,年轻人则不以为意,主打一个“我不检查,就没生病”、“没什么症状就不用治疗”的想法。

2:血压控制正常后,就不用吃药了。

有高血压患者认为,吃了降压药,把血压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药了。殊不知,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对身体的损害更大。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需要长期按时规律服药,才能将血压控制稳定,预防高血压的相关并发症。

不同年龄、不同症状的患者,降压目标各有不同。因此,不要认为血压<140/90mmHg就万事大吉,切忌不可自行停药,或者随意增减药物剂量,而是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从而达到理想的血压水平。

3:人在一天内的血压结果是不会变的。

血压其实是时刻变化的。正常人的血压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表现为“双峰一谷”,即早上6-10点、下午4-8点是一天当中血压的两个高峰阶段,而凌晨往往是血压的一个低谷期。

另外,清晨高血压是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更应格外重视。建议在每天早晨起床排空膀胱后,安静休息3-5分钟再进行血压测量。

4:电子血压计测量结果不准确。

现实中,仍有不少患者认为医务人员只是单纯为了节省时间,对电子血压计的测量结果提出质疑。但新版指南:推荐成人采用经过标准化方案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

对于高血压的管理,无论是诊室血压测量,还是家庭血压监测,规范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数值能够真实反映患者的血压情况,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除常用的诊室血压外,24 小时动态血压和夜间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甚至更为密切。家庭血压,尤其是家庭清晨血压,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反映血压水平波动程度的血压变异也与心血管风险相关联。

如何进行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预防

在高血压的危害真正来临前,所有人都觉得我没事。殊不知由于高血压的安静潜伏,身体里暗流涌动,只等一个契机便犹如火山爆发,瞬间摧毁你的身体。降压是像一场持久战,我们要做好同敌人长期周旋的准备,精准预测动机,有效防范风险。

高血压是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病,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参与自我管理。学习疾病和血压管理知识,要按时服药、自我监测血压、按时随诊,改善生活方式 提升高血压控制率 、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如何进行血压自我监测?

家庭自我测量血压是血压自我管理的核心内容,高血压患者应该注意监测血压。家庭血压监测可以多次测量血压,更全面反应日常状态下的血压情况,有助于高血压的诊断、判断疗效、调整降压药物,更好地控制血压。

血压计的选择:推荐(通过国际标准认证)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血压测量方式:家庭血压监测每日早、晚各测量2~3次,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

正确家庭测量方法

1.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或晚上就寝前测量血压; 

2.早晨测量应在服降压药物及早餐前、排尿后测量坐位血压;

3.坐在有靠背的座椅上,双脚自然平放;

4.裸露上臂,上臂及血压计与心脏处同一水平。

血压测量记录:自我管理血压时,应借助工具记录血压测量结果。如果电子血压计没有自动传输功能,可以准备小册子、手动输入或将测量结果完整记录下来。

记录内容包括:测量血压者的姓名 、测量日期与时间 、收缩压值、舒张压值。

除药物治疗外,如何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吸烟,过量饮酒,心理社会因素,高龄等。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八部曲」:低钠高钾饮食(但不建议补钾)、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不吸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心理平衡、管理睡眠。

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是肯定的,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强化管理应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基础治疗并贯穿治疗全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应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科普专家 | 浙大二院 董樑、朱蓓蓓、周莉莉

审核 | 浙大二院 陈国忠,蒋峻,方序

责编 | 浙大二院 王凯源(海盐分院)朱俊俊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